第147章 第一天跟班(2/2)
但周省长的眉头却一直微蹙着,他偶尔会打断汇报,问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多少?”“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线工人平均工资多少?流失率如何?”
开发区主任的应答开始有些支吾,额角见汗。我注意到,周省长的脸色越来越沉。
终于,车队转向,驶向那个临时增加的调研点——红星机械厂。
还未到厂门口,一股衰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锈迹斑斑的大门,墙上斑驳的标语依稀可辨“大干快上,为实现四化奋斗”。厂区内的道路坑洼不平,杂草丛生,几栋老旧的厂房沉默地矗立着,大部分窗户破损,如同失去神采的眼睛。
厂长老陈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带着几个同样衣着朴素的管理层,早已等在门口。见到周省长下车,他快步迎上,双手握住省长的手,嘴唇哆嗦着,眼圈瞬间就红了:“省长……您,您可算来了!”
这一幕,与之前在电子产业园受到的程式化欢迎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省长用力握了握老陈的手,语气沉重:“老陈,辛苦你了。带我们进去看看。”
走进车间,景象更是令人心酸。巨大的机床静静地停在那里,蒙着厚厚的灰尘。地上散落着一些零件和工具。只有角落里,还有十几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年轻人在维修一台设备,叮叮当当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周省长问。
“在职的,连我在内,还有一百二十三人。能正常发工资的,不到三十个。”老陈的声音带着哽咽,“大部分都放假回家了,等着……等着最后的通知。”
他指着那些老师傅:“这些都是厂里的宝贝,八级工、七级工,手艺没得说!可现在……没活儿干啊!年轻人留不住,都跑南方打工去了。我们想转型,搞点新产品,可……没钱,没技术,也没人信我们了……”
一位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用沾满油污的袖子擦了擦眼角:“省长,这厂子,五十年代就建了,为国家出过力啊!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耗在这儿了……真要是没了,心里……心里空落落的……”
周省长默默地听着,看着,他伸手摸了摸那台停转的主机床,指尖沾上了灰尘。他没有说什么安慰的空话,只是问得很细:设备状况、技术储备、市场前景、工人的想法……
回程的车上,气氛凝重。周省长一直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沉默不语。我和王秉文也不敢打扰。
突然,他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们说:“电子产业园是面子,红星厂是里子。面子要光鲜,里子更不能烂掉。改革,如果改到最后,只剩下高楼大厦和光鲜的数字,却让这些为国家流过汗、出过力的老工人没了着落,让这些还有技术底蕴的老厂无声无息地消失,那算什么成功?”
他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王秉文:“秉文,记住这个厂。回去后,召集工信、财政、人社等部门,专题研究像红星厂这样还有救的老国企怎么扶一把!要拿出具体办法来!”
“是,省长!”王秉文立刻应下。
我看着周省长坚定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这一天跟班,我看到了会议的博弈,看到了开发区的虚实,更看到了这位领导在权力运作之外,那份对底层困境的真切关怀和不容推卸的责任感。
这第一天的跟班,比我预想的更加震撼。它让我直观地感受到,秘书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文件、安排行程,更是身处时代变革的潮头,见证和参与一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巨大变迁。而周省长,无疑是想在这变迁中,努力守住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脑子里却异常清醒,不断回放着白天的所见所闻。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这条靠近权力核心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也充满了值得为之奋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