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 第159章 高建明首次登场

第159章 高建明首次登场(2/2)

目录

这就是高建明。与我想象中那种咄咄逼人或者油滑精明的商人形象完全不同,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沉稳、自信,甚至带着几分儒雅。

“致远来了,”郑秘书长看到我,笑着招手,“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东海集团的董事长,高建明先生。高总,这位是周省长的秘书,林致远同志,年轻有为啊!”

“高总,您好。”我上前一步,伸出手,不卑不亢。

高建明站起身,他的动作不快,却自带一种气场。他的手温暖干燥,握手的力量恰到好处。“林秘书,久仰大名。”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磁性,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南方口音,“周省长身边的大将,果然气度不凡。”

“高总过奖了,我只是为领导服务。”我谦逊地回应,心里却是一凛。他一句“久仰大名”,显然是场面话,但我这个刚上任不久的秘书,名字能被他记住,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量和对信息掌握的细致程度。

“林秘书不必过谦,”高建明笑容温和,示意我坐下,“我们这些做企业的,最希望能和政府里像林秘书这样年轻、有想法、懂政策的干部多交流。政策通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嘛。”他说话滴水不漏,直接将交流拔高到“政企合作、共谋发展”的层面。

孙副省长在一旁笑道:“建明这话说得对!致远啊,高总可是我们请都请不来的财神爷,你们年轻人多聊聊,思想碰撞,说不定能碰出好点子来!”

席间,高建明无疑是绝对的主角。他谈笑风生,引经据典,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到国内宏观政策调整,再到省内具体的资源优势,都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甚至连省里最近出台的一些产业扶持文件的具体条款,他都似乎了如指掌。他并不刻意炫耀,但那种对信息和局势的精准把握,让人无法忽视。

他偶尔也会把话题引到我身上,问我对某个经济现象的看法,或者省里近期某些政策的理解。他的问题看似随意,却都恰到好处地停留在学术探讨和政策理解的层面,绝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分寸感拿捏得极好。

“林秘书是学中文的?”听到我的专业,他略显惊讶,随即笑道,“难怪谈吐不凡。学文好啊,人文底蕴是根基。我做企业,也最看重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

他这番话,说得真诚自然,毫无刻意奉承之感,让人如沐春风。我必须承认,抛开棉纺厂事件的先入为主,高建明这个人,极具个人魅力和感染力。他展现出的,是一个有格局、有文化、懂政策、心怀“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形象。

酒过三巡,周省长果然如预料般前来露了个面,与众人寒暄几句,和高建明简单交流了一下明天大会的发言安排,便匆匆离去。高建明对周省长表现得极为尊重,言语间满是仰慕。

周省长离开后,气氛更加放松。高建明端着酒杯,走到我身边,看似随意地低声道:“林秘书,今天工人同志到省政府反映情况,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件事,我们东海集团也有责任,沟通不到位,让工友们产生了误解。”

我心里一动,他终于提到了这件事。我保持着微笑:“高总言重了。改革过程中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关键是沟通和解决。周省长非常重视,已经要求重新评估安置方案,相信会有一个妥善的结果。”

“那就好,那就好。”高建明点点头,语气诚恳,“我们集团是真心想在贵省扎根发展的,绝不是短期行为。员工的安置和权益,我们一定会依法依规,尽可能照顾到。毕竟,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和社会口碑。以后这方面,可能还需要林秘书多多指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政策。”

他说得合情合理,态度无可挑剔。但不知为何,我脑海中却再次浮现出老刘师傅那张忧虑的脸,和他那句“心歪了,再好经也能念歪”。眼前这个言辞恳切、风度翩翩的高建明,和工人口中那个冷酷算计的“高老板”,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晚宴在看似宾主尽欢的氛围中结束。送走客人,我站在迎宾馆门口,夜风微凉。高建明的首次登场,像一颗包装精美的糖果,外表光鲜亮丽,味道也似乎甜美,却让我心底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警惕。这个人的出现,绝不仅仅意味着资本和项目,他更像是一股复杂而强大的暗流,他的儒雅与手腕,他的精准与神秘,都预示着,我未来的仕途路上,与他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交集。而关于棉纺厂,关于老刘师傅们的命运,乃至关于我自身的选择,似乎都因这个人的出现,蒙上了一层更加迷离的色彩。这是一个坑,一个关于人性与利益、表象与真相的,深不见底的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