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周省长的风格(2/2)
他顿了顿,语气沉痛:“改革是有阵痛,但我们不能只把‘阵痛’挂在嘴上,而对具体的‘痛’视而不见!我要听的不是这些正确的废话,是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具体解决方案!散会之后,机械厅牵头,劳动厅、民政厅配合,一周之内,我要看到关于北机厂等三家特困企业职工安置情况的详细报告,要见到具体的人头数、钱数、时间表!”
会场鸦雀无声,只有韩厅长擦汗的细微声响。
“都记下了?”周省长看向我。
“记下了,省长。”我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
“好,下一个。”他挥挥手,仿佛刚才那番疾言厉色从未发生过。
这就是周省长的风格之二:极度厌恶空话套话,关注点永远向下,聚焦于具体的人和事。在他面前,任何试图用宏观成绩掩盖微观问题的行为,都会遭到无情的揭露。
中午,他在机关食堂小包间吃饭,通常是两素一荤一汤,极其简单。我陪坐在侧。吃饭时,他很少说话,速度很快,仿佛这只是为了补充能量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饭后,他有半小时的午休雷打不动。他会靠在沙发上,盖一条薄毯,闭目养神。这个时间,天大的事情也不能打扰。我曾亲眼见到一位心急火燎的副厅长被他毫不客气地挡在门外:“天塌不下来,等我醒了再说!”
下午,他要去视察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工地。出发前,他换上了早就准备好放在办公室的布鞋和旧夹克。
车子没有直接去指挥部,而是开到了工地一处相对偏僻的作业面。他下车,径直走向一群正在休息的民工。
“老乡,干活辛苦啊!”他用地道的本地口音打招呼,自然地接过一个民工递来的烟,就着对方手里的火点上,吸了一口,还被呛得咳嗽了两声,引来民工们善意的哄笑。
我紧张地跟在后面,生怕出什么意外。
他却浑不在意,和民工们聊起了家常:一天工钱多少?吃饭怎么解决?住的地方冷不冷?工钱能不能按时拿到?
民工们起初有些拘谨,见他说话随和,烟也抽得自然,渐渐话多了起来。有人抱怨伙食油水少,有人说宿舍漏风,还有个年轻后生嘟囔了一句:“工钱倒是月月发,就是那个包工头老卡着点儿,晚发几天能急死人!”
周省长脸上的笑容没变,眼神却锐利了一下。他又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回到车上,他对我说:“记一下,第一,通知水利厅和建设单位,限期改善民工伙食和住宿条件,我要抽查。第二,查一下这个标段的包工头,工钱发放是不是有问题。”
他没有去指挥部听那些精心准备的汇报,直接打道回府。后来听说,那个确实存在故意拖延发放工钱行为的包工头很快被清退,整个工地的民工待遇也得到了切实改善。
这就是周省长的风格之三:厌恶前呼后拥的形式主义调研,喜欢“突然袭击”,深入一线获取最真实的信息。他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远胜过那些层层过滤的汇报材料。
跟了他一天,我感觉比在政策研究室加班一周还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是精神上的高度紧绷。你需要时刻跟上他的思维节奏,预判他的关注点,从最细微处领会他的意图。
晚上八点,送他回到家属院楼下。他下车前,拍了拍我的肩膀:“今天表现不错,脑子跟得上。记住,给我当秘书,不光要手勤、腿勤,最重要的是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要时刻转起来。回去早点休息。”
看着他那略显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楼道里,我长长吁了一口气。
这一天,我仿佛窥见了一座冰山的一角。周汝信的风格,是锐意改革下的如履薄冰,是位高权重中的体察入微,是雷厉风行外的谋定后动。跟随着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株被移栽到狂风暴雨中的树苗,既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险,也获得了疯狂生长的压力和养分。
我知道,真正的激流暗涌,才刚刚开始。而学习并适应周省长的风格,是我在这片暗涌中,必须学会的第一项求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