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茶烟北望(1/2)
林默靴底碾过檐下尚未清扫的落叶,脆响惊得廊下麻雀扑棱棱飞起。
他抬眼望了望政堂前那排老柏,脚步却转向了偏厅——就任军师祭酒的首日,他本该在政堂与九卿共议朝事,此刻却将李福、黄皓、董允都找在了偏厅里。
“修瑾,这账册都翻了三遍了。“董允揉着发酸的眼尾,案上堆成小山的绢帛被烛火烤得卷了边,“李严倒台那日,他私通东吴的书信不是都呈给陛下了?“董允手指点着新立的“密档匣“,檀木匣上还沾着未干的鱼胶印泥,“再说这些豪族的参股记录......“
“倒台的是李严,不是他背后的七大家族。“林默将最后一卷《巴郡粮栈分布图》压进匣底,指尖在“谯“字标记的粮栈上顿了顿,“你当那日朝堂上那些欲言又止的目光是敬畏?“他抬眼时,烛火在眼底晃出冷光,“是不甘。李严不过是他们推到台前的棋子,如今棋子碎了,棋盘上的暗线反而更密。“
李福突然重重咳了声,蘸水的手指在一卷《南中丝商往来录》上抹开:“将军,这里有问题。“他指着绢帛右下角的朱笔批注,“永昌郡的陈记商队,去年九月说运了三百担蜀锦去交州,可交州港的入关记录里,只有两百八十担。“
黄皓凑过去看,喉结动了动:“差的二十担......“
“进了私人库房。“林默抽出随身短刀,刀尖挑开商队印记的封泥,露出底下若隐若现的墨痕——与李严通吴信笺上的暗纹如出一辙。
他将短刀往案上一插,刀身震颤着发出嗡鸣:“记下来,这二十担是引子。等他们以为风头过了......“他扫过三人,“连本带利,都要讨回来。“
董允忽然站起,木凳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我去换烛芯。“他转身时,袖口带翻了茶盏,褐色茶汤在《陇蜀商道全图》上晕开,正好浸在巴郡的位置。
林默望着那片污渍,像是看见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盯着,等着他露出破绽。
卯时,林默推开偏厅大门,晨雾裹着寒气涌进来,冻得他鼻尖发酸。
李福抱着密档匣跟出来,眼周青黑如墨;黄皓揉着后颈,发辫散了半绺;董允则抱着一摞新抄的账册,指节因长时间握笔而泛白。
“去丞相府。“林默将紫绶往肩上一甩,靴声在青石道上敲出急响。
丞相府静室飘着松针香,诸葛亮正低头拨弄茶炉,白陶壶里的水刚泛起细泡。
林默进门前理了理衣冠,却见丞相抬手指了指对面的蒲团:“坐。“
茶盏递到眼前时还带着温气,林默啜了一口,是峨眉雪芽——诸葛亮素不爱饮浓茶,今日却特意换了这味清苦的。
“互市署的折子,我看了。“诸葛亮的指尖在案上轻点,“开边贸、通商路,确实能解军资之困。“他抬眼时,目光像穿过茶烟直刺过来,“可你可知,当年桑弘羊设均输平准,富了国库,也养肥了多少贪吏?“
林默放下茶盏,茶盏底与案几相碰,发出清脆的“当“声:“所以学生拟了'三账分立'。“他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写的条陈,“商署只记货物流转,主簿专管钱粮出入,监军司每月抽查账目。凡涉边贸的文书,三司共签,缺一枚印都盖不下去。“
诸葛亮接过条陈,竹简写的字迹刚劲如刀。
他逐行看下去,忽然轻笑一声:“制衡之道,倒是得了申韩之髓。“他将条陈卷好,推回林默面前,“可你要记住——刀磨得再利,握刀的手若抖了......“
“学生明白。“林默垂眸,“所以这三司的主官,学生已列了名单。“他从怀中取出另一卷,“商署用张裔,他在巴郡管过盐铁,清廉;主簿用吕乂,当年在汉中理粮,连耗子都偷不走半粒米;监军司......“他顿了顿,“学生举荐费祎。“
诸葛亮的眉峰挑了挑:“费文伟?他不过是个黄门侍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