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孤酋西遁(1/2)
建宁城的晨雾还未散尽,林默已站在演武场的点将台上。
他指尖摩挲着玉坠,那是诸葛琳琅昨夜亲手绣的蜀锦穗子,此刻正随着晨风轻晃,像根挠在人心尖上的羽毛。
“姜参军,“他转头看向身侧束甲的青年,“带五百铁衣营,走西山铜矿道。“
姜维的手在剑柄上顿了顿:“大人,《南中山水图》里标着那是条死路,只有采药人敢走。“
“所以孟获才会选。“林默抬手指向西南方向,那里的山雾正被初阳染成淡金,“昨夜烧了祖庙,断了他的退路,现在最想找的就是地图上没有的生路。铜矿道虽险,却能绕到滇池上游——你带人提前扎营,等他的火把出现在谷口,只放前队过,截后队。“
姜维忽然明白过来:“您是要放孟获进谷,再断他粮草?“
“不。“林默的目光穿过晨雾,落在远处被烧得焦黑的祖庙残墙上,“要让他亲眼看看,南中百姓要的不是血盟,是盐巴、学堂和能吃饱的谷仓。“他从袖中摸出一卷羊皮地图,边角还沾着孟昭容调配的草药香,“这是昭容画的盘蛇谷详图,谷中有七处泉眼,十二片野莓丛。你让弟兄们把粮袋割开,撒在他必经之路上。“
姜维接过地图时,指腹擦过上面细密的朱砂标记——那是孟昭容用指甲盖大小的朱笔点的,每处都标着“可饮““可食“。
他忽然笑了:“孟酋长在谷里转哥几日,到时怕是要饿到啃树皮,到那时......“
“到那时他就会明白,所谓'共拒外汉'的盟誓,不如汉营发的半袋盐实在。“林默拍了拍姜维的肩,“去罢,我要活口!“
演武场的鼓声响起来时,苏锦正蹲在百寨评议堂的门槛上擦长枪。
她卸了束发的布带,乌发垂在靛青短褐上,倒像个偷穿了兄长衣裳的小娘子。
堂内传来越嶲酋长的大嗓门:“汉军不留三千,那些刚降的寨子准得反!“
“三千?“苏锦“噌“地站起来,枪杆往地上一戳,“去年孟获征粮,每家要交四石米;汉军来了,只收两石。您说百姓是怕汉军的刀,还是怕饿肚子的娃?“她掀开门帘进去,阳光顺着她的枪尖淌进堂内,“林祭酒说了,每寨选青壮编巡山队,汉人教武艺,粮饷成都出一半,锦绣庄出一半。往后寨子的事,寨子里的人自己管——您当这是哄娃娃?“
越嶲酋长的络腮胡子抖了抖:“那要是有寨子反......“
“反的是寨子,还是几个想当大酋长的?“苏锦把腰间的虎符拍在案上,“真反了,巡山队先砍他的头!南中要稳,得让自己人管自己人——就像您家小儿子,您打他十顿不如他自己想读书。“
堂内突然安静下来。
有老酋长摸了摸案上的《归附证》,羊皮纸还带着墨香;有年轻头人摸着腰间新配的铁刀,刀鞘上刻着“建宁巡山“四个小字。
苏锦看着他们交头接耳,忽然想起昨夜林默说的话:“南中不是战场,是棋盘。棋子要自己走,才不会翻桌。“
泸水上游的溶洞里,花藤正把最后一把青蒿敷在男孩额上。
她的手在发抖——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碰活人。
男孩烧得迷迷糊糊,小拳头攥着她的衣角:“阿母说,汉官发盐不收牛......阿母说,桥修好了就能去看学堂......“
花藤的指甲掐进掌心。
她记得上个月在山林里截杀汉使,那使者胸口插着她的箭,临死前还在说“修桥“;她记得孟获的亲卫砍了越嶲寨的盟誓台,血溅在新立的“学堂“木牌上;她更记得自己躲进溶洞那天,看见三个南中娃追着汉兵要糖,汉兵蹲下来,把最后半块糖掰成三小份。
“阿姐......“男孩突然抓住她的手腕,“阿姐的手好凉,像阿母的手......“
花藤猛地抽回手,转身去掏药囊。
可药囊里的止血草、退烧散,全是汉营医官教她认的。
她想起那天孟昭容背着药箱来找她:“花藤姐,汉营的医书借你看,南中的病,得南中自己人治。“
后半夜,男孩的烧退了。
花藤坐在洞口,望着对面山梁上汉营的篝火——那不是火把,是一盏盏挂在树上的灯笼,像极了男孩说的“成都的灯笼“。
她摸出怀里的短刀,刀鞘上还刻着“孟“字,可刀刃已经钝了,因为她最近总用来削草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