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夏口风自来(1/2)
邓芝的船刚擦着江心小岛的芦苇荡停下,江风便卷着潮湿的水汽灌进领口。
他扶着船舷站定,目光先扫过岛边泊着的五艘轻舟——船身无旗无徽,甲板上十个青衫汉子抱臂而立,腰间悬的不是吴钩,倒是蜀地常见的短刀。
“邓使君。“
声音从芦苇丛后传来。
邓芝抬眼,便见张承从半人高的芦苇里走出。
玄色大氅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月白中衣,腰间没有玉珏,只挂着块半旧的牛皮囊。
他身后跟着两个背弓的随从,连甲胄都没穿。
邓芝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三分。
他整了整冠带,踏过浅滩上的鹅卵石:“张将军别来无恙?“
“无恙,只是这江风,比往年凉得早。“张承伸手虚引,“请。“
小岛中央那间草庐比邓芝想象中更简陋。
竹篾编的墙根爬满青苔,檐角垂着几串风干的菖蒲,门楣上却悬着块漆金匾额——“公瑾旧庐“四个字已褪成淡金色,却擦得锃亮。
草庐正中央立着幅画像:青衫儒将倚案而坐,羽扇半掩,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这是周大都督二十岁时的小像。“张承走到画像前,指尖轻轻拂过画中人的冠缨,“我父当年随周都督破曹,这画是破江陵时从曹营文书堆里抢出来的。“他转身指向墙角那尊战鼓,鼓面裂着蛛网似的纹路,“这鼓更老,当年火烧赤壁,周都督就是敲着它催军的。“
邓芝走近战鼓,伸手轻叩。
闷哑的声响在草庐里回荡,像老战马的嘶鸣。“声虽哑,骨未折。“他抬头看向张承。
张承的喉结动了动。
他突然扯下大氅甩在竹椅上,露出左臂刺青——是只振翅的玄鸟,与周瑜当年所部“玄鸟营“的标记如出一辙。“我张承守夏口,不是为孙权,是为当年跟着周都督打江山的老卒。“他抓起酒坛猛灌一口,“若公开投蜀,吴郡那些世家立刻会跳出来说我'叛主',到时候陆逊压不住,曹丕的大军顺着长江就下来了!“
邓芝从袖中取出个青铜匣,“咔嗒“打开。
里面躺着卷竹帛,边角用蜀锦包着:“林祭酒让在下带句话——'抗曹是大义,保吴是小节'。“他展开竹帛,“这是'三不三有'之策:不称叛、不举旗、不绝吴贡;有兵守江、有粮济民、有信通蜀。“
张承的目光扫过竹帛,突然笑出声:“好个'不绝吴贡'!我每月往建业送的那点鱼干茶叶,权当是给孙权的眼药。“他伸手按住邓芝手背,“那连弩配件和井盐......“
“五千具连弩配件已到南中,孟获的猎户队三日后就能运过牂牁江。“邓芝压低声音,“三百车井盐混在滇马商队里,每车盐底下都垫着蜀锦——您知道,锦缎吸潮,盐块就不会化。“
草庐外的芦苇突然沙沙作响。
张承的随从立刻按住腰间短刀,却见只灰雀扑棱棱飞过檐角。
张承松开手,指节泛白:“林祭酒要的不是夏口,是......“
“是人心。“邓芝替他说完,“吴地老将念着周都督的恩,新贵怕着曹丕的刀,您守夏口,就是给他们立面镜子——不降魏,不叛吴,只守这长江天险。“
张承盯着周瑜画像看了许久,突然抄起酒坛又灌一口。
酒液顺着下巴滴在战鼓上,在裂口里积成小酒洼:“您回去告诉林祭酒,我张承的刀,从此只认抗曹二字。“他解下牛皮囊扔给邓芝,“这是夏口各水寨的布防图,用密语标过,只有你们蜀中的'八阵算筹'能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