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恐惧比刀剑更快(2/2)
他将茶盏重重顿在桌上,发出“砰”的一声脆响:“去,派我们的人混进那些回流的逃奴队伍里,给我把风声放出去,就说蜀军名为安抚,实则是为了清点人头,等摸清了底细,就要强征所有丁壮,随他们北伐去当炮灰!”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许下赏格,每煽动十个逃奴退返,就赏银一两!我倒要看看,是他的白米饭香,还是百姓的项上人头更要紧!”
起初只是几个衣衫褴褛之人低声耳语:“听说蜀军登记名字是要抓壮丁……”
不几日,有孩子在分粮队列旁嬉戏唱起怪调儿,听得人心头一紧——
“青天不来久,白米换刀头。吃你一斗米,拿命去还喽!”
童谣押韵工整,绝非村野自创,必有幕后授意。
不少刚刚领了米粮、还在半路上的流民,心中又开始打鼓,百余人竟真的悄悄调头,重新躲回了山里。
赵融察觉到这股不正常的风气,立刻将情况连夜上报给了林默。
林默听完汇报,脸上却不见丝毫怒色,反而平静地放下了手中的书卷。
他只是淡淡地说道:“堵不如疏,既然他们怕,我们就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次日,一道新的命令从县衙发出。
赵融奉命在城门口增设了“流民登记簿”,所有返乡者不再是简单地领粮了事,而是要详细登记籍贯、家中口数、以及是否掌握木工、铁匠、耕种等一技之长。
登记好的名册,竟被堂而皇之地张贴在城门旁的告示墙上,供所有人查阅。
墨迹未干,已有老学究举着拐杖逐字核对,引来阵阵议论。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还在后面。
林默下令在城郊划出一片空地,设立“安家坊”,专门为那些房屋早已坍塌、无处安身的归民搭建临时茅舍。
而负责施工的,竟是蜀汉的军士!
他们脱下铠甲,拿起斧头与锤子,与百姓一同劳作,汗流浃背。
斧凿砍入木料的“咚咚”声、夯土砸地的闷响、还有军民间偶尔传出的笑声,在旷野上汇成一支无声的协奏曲。
最震撼的一幕,则是女将苏锦亲自出马。
此前数章已有伏笔:她曾率轻骑扫荡边境匪患,亦主管北路流民安置事宜。
这一日,她率领一队精锐骑兵,护送第一批登记完毕、返回狄道县的百余名乡民。
一路上,队伍高举着一面绣着“蜀汉护民”四个大字的鲜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每到一个村落,苏锦不仅下令分发种子和崭新的农具——铁犁锃亮,锄头锋利,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凉意——甚至会亲自跳下战马,从老农手中接过锄犁,在田间地头为众人示范如何开荒耕作。
泥土翻卷,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动作娴熟有力。
当百姓们亲眼看到这位传说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手上没有握着杀人的长枪,而是握着养活人的农具,那双征战沙场的手熟练地翻动着泥土时,所有的疑虑与谣言,都在这一刻被彻底击碎!
敬畏与信服,从心底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