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112章 今年的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长?

第112章 今年的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长?(1/2)

目录

徐光启行礼后开口:

“陛下,如今国库吃紧,昨日您也下令,命臣等调拨银两至江南购粮。如今若再建厂房,花费必然巨大,恐怕会顾此失彼。”

“采买材料、征发民工、雇佣匠人,每一项都要花大钱,没有几十万两银子根本办不成。依臣之见,恐怕只能二选一。”

“阁老所言有理,但朕已有安排,至于征发民夫,就不必了。”

“王伴伴,把那张图纸拿来,给诸位大人看看!”

王朝辅听完立即做了个手势,丹陛下的两名小太监立刻拿着图纸快步上前,在众大臣面前将图纸展开。

图纸上所画的是最基础的圈地方式。

找一块地,用木栏围起来,中间搭个木棚,白天把牛放出来,晚上关进去。结构简单,功能也仅限于遮风挡雨。

“国库紧张,朕也考虑到了,所以这次的成本压到了最低。户部只需准备好木材,选定地址,具体建造可由工兵营负责。”

“此事由户部直接与英国公交涉,不必再上奏了。”

众臣皆认为这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皇帝本就不喜铺张浪费。

朱由校轻轻敲着御案说道:

“百姓愚昧,可用律法来规范。大司寇,刑部要尽快拿出一个方案,编一条新律入《大明律》,等完善后呈报给朕。”

“这条律法不能太严苛,但也要让百姓愿意遵守。其中尺度你们自行把握。最关键的是,所有人都要能听懂、看懂,不用那些文绉绉的词。”

“臣遵旨。”

“大司马,兵部即刻核查宣大军的军功,应赏的银两一分不能少,该记功的也不能遗漏,必须全部登记在册。”

九边军镇绝不能出乱子。九边一乱,整个大明都将动摇。

明末许多起义军的骨干,都是九边逃出的士兵和将领。

朝廷常年欠饷,每年都有人逃亡。

除了没钱,文官体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银子还没出京师,就已经被克扣了四成。到了地方,御史、兵备和武将再分一波,真正落到士兵手中的少之又少。

再加上明末灾祸不断,辽东战事又连连惨败,朝廷根本无暇顾及边镇。边军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愿为你拼命?

就算天启皇帝不死,他也无力阻止起义军的爆发。这是大势所趋,只要军备问题不解决,叛乱就不会停。

张献忠不就是边军出身嘛。

魏忠贤虽发了军饷,但他从中贪污的手段也不少。可以说,贪得最狠的就是他。

就连东江镇毛文龙每月一万两的饷银,他都不放过,贪得彻底。这种流氓出身的人,眼里只有钱,哪有什么忠君报国的念头。

至于他向商人和富户征税,这事确实有,但效果微弱,几乎可以忽略。明朝国库并没有因此充盈,皇室的内库也没因此装满。

他出手实在不够狠,收税的目的也不纯粹,表面是为皇室和国家,实则多出于私心与个人恩怨。

王在晋神色肃然地说道:

“启奏陛下,此次北征途中,臣发现边防军队存在诸多问题。虽说此战未败,但若不及时整顿,边军恐怕将难堪大用。”

朱由校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在如今的大明末世,像王在晋这样脚踏实地的人实在不多。

他在历史上接替了熊廷弼的辽东经略之职,战略主张与熊廷弼惊人相似……

“拒奴抚虏、堵关坚守”。

他上任之初便看清辽东局势早已失控,大明无力与建奴正面抗衡,因此建议以山海关为依托建立防线,在关内静观其变,掌握主动权。但这一策略遭到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强烈反对。

孙承宗更凭帝师身份向皇帝上奏,直言王在晋难当大任,请求换人。相比王在晋,孙承宗更受皇帝信任,不久之后,王在晋便被调往南京,形同赋闲。

不过几年时间,局势果如王在晋所料,建奴频频出兵,打得山海关外辽西一带明军溃不成军。

皇太极更是在崇祯四年发动大凌河之战,彻底击溃明军,摧毁了关外最后能反攻的精锐力量。

孙承宗耗费巨资打造的防线还未发挥作用,便如纸糊般被皇太极踏平,连渣都不剩。

所谓“关宁锦防线”,前期确实起过作用,但皇太极何等人物?几次碰壁后立即转变思路,你不让我打正面,我就绕后方直插你腹地。

崇祯年间,建奴五次长驱直入,深入大明腹地,甚至逼近长江,耗费朝廷数千万两白银打造的关宁铁骑与防线形同虚设。

袁崇焕所率的关宁军只能在皇太极大军屁股后吃灰,建奴压根懒得搭理他。

“王辅臣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边军确实急需整肃。既然辅臣已有良策,不妨奏报上来,朕定会详阅。”

若非当今皇帝尚武且懂兵事,王在晋今日绝不会轻易开口。否则,面对满朝文武的围攻,他这内阁辅臣也扛不住。

军务告一段落后,还有大量政务待处理。

“诸位,陕西布政使上报,因今年数月暴雪影响,陕西多地缺粮断耕。今日一并商议此事,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以防万一。”

灾情这种事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只有天灾发生时,才会让人为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