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116章 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

第116章 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2/2)

目录

皇帝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众臣再想进言也难以开口。

皇帝所说句句属实,大明早已积弊深重,积重难返。

皇帝既然已经拿定主意,作为臣子,现在也无须顾虑太多,唯有竭尽所能辅佐君上,完成这一前所未有的大业。

徐光启当即出列,拱手问道:

“陛下,关于皇家书院的设立,还请明示应当如何着手?成立之后又如何运行?”

朱由校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阁老问到了重点。”

随后,他将心中构想一一讲出。即便是徐光启这样的俊才,听来也觉得前所未闻,一时难以全盘理解。

朱由校所要设立的“皇明学院”,不仅仅是一所讲授儒学的书院,更是一个综合性学府。

它将涵盖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尤其要重视工学、机械、纺织等技艺类学科。

这些,是即将展开的各项改革所必须依靠的基础。

这一切,都是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

后世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要推动工业变革,也必须先积累技术、振兴商业、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而这些,绝非朝夕之间便可达成。尤其是生产劳动方面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

说实话,大明虽未彻底落后,但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步伐。如今在许多方面,已不再领先西方。

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政策贻害深远。尽管初衷或许可取,但最终并未改变农民的处境,他们依旧被束缚在土地之上,沦为权贵的附庸。

大明对海洋的重视远远不足,长期实行半封闭政策。民间不得出海,虽有禁令,可官方也并未借此开拓财源,错失良机。

结果,海上的利益反倒被沿海的私商占据,像李旦、郑芝龙这类人,便趁势崛起,成为海上豪强。

如今,西方的“工业之变”尚未全面展开,大明尚有近三十年的窗口期,仍有机会领先世界。

大明的资源与底蕴,远非他国所能比拟。

但万事开头难。

朱由校对这些事务了解有限,只能尽己所能,为天下人营造一个机会与环境,指明方向,其余的只能看天下人的选择。

成败与否,就看这一搏。

这些理念,在这个时代看来,简直是旁门左道。

读书人普遍认为,只有读圣贤书、通四书五经,才是正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