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型相亲会?!(2/2)
将宫女许配给底层军士,还有一个潜在好处,就是能逐步改变军户家族的命运。
宫女虽出身不高,但多少识些字,懂些道理,虽不能琴棋书画样样拿手,但比起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军户来说,已经强出不少。
这些军户大多目不识丁,家中没有一点文化氛围。若宫女嫁入之后成家生子,他们的后代或许依旧身处底层,但至少不会像祖辈那样连字都不识。
要扭转陈旧的思想,必须从年轻人和孩子入手。
他们才是社会的根基,是未来的希望。
民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不正是由新一代读书人推动的吗?
他们站在最前头,与满清残余、军阀和列强抗争,才换来社会的改变。
老一辈人的思想早已固化,哪怕你是皇帝,也难以撼动他们的旧观念。他们活了半辈子,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让他们转变,几乎不可能。
朱由校并不奢望这个时代的人能有多无私、多勇敢,也不指望他们能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
但他希望他们至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懂得识字读书。
否则,谈何改革?
即便推行了改革,如果执行者不具备理解力,改革又怎能成功?
张居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若不能抓住关键,只是硬推政策,哪怕短期见效,也难以持久。
在世时,众人尚有顾忌。可一旦离世,谁还会真正执行一个死人留下的制度?
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国策,如今还剩几条?
他在临终前,还特地召见建文帝,问他该如何处理藩王问题。
建文帝当时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是一家人,我会善待他们。”太祖听后甚感宽慰。可等他刚走,建文帝就急不可待地开始削藩。
他不只是削藩,而是彻底铲除。
湘王被逼得全家自尽,燕王被逼得装疯卖傻,连猪食都吃,建文帝还不放过他,仿佛有血海深仇。
所谓人走茶凉,不过如此。朱
由校没觉得自己比太祖更强,他不过是一个能看懂历史走向的普通人罢了,没有其他过人之处。
刘太妃听完,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确实是个不错的策略,但关键在于宫女们是否愿意接受。
“皇帝的想法虽好,但这种事还是先问问她们的意思。若她们不愿,强求反而容易出乱子。”
朱由校自然明白,事情不可能百分百如愿。
有人愿意走出宫廷,融入平凡,也有人宁愿守着宫墙不愿改变。
那些军士多数出身贫寒,家境窘迫,甚至生活艰难。宫女虽地位不高,但要她们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太妃安心,孙儿定会把决定权交给她们自己手上,要是实在不合适,孙儿再为她们安排别的去处。”
刘太妃深知宫女在宫中的处境。她们地位卑微,连皇帝不说,就连普通妃子也不会把她们当人看。
她本性仁慈,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些女孩到头来连自己的路都走不了。
见这位年轻的皇帝并不像先帝那般无情,她轻声说道:
“既是如此,那这些孩子们的终身大事,就交给皇上了。”
“孙儿今日就不陪太妃一同用膳了,先行告退。”
朱由校行了一礼,转身离开慈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