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土司改制(2/2)
武将们虽不熟悉土司改制的具体内容,但知道有战可打,便已足够兴奋。
文官们则比之前听到亲征时更为震动。
连一向中立的王在晋也忍不住上前进言:
“陛下,土司制度的改革事关重大,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一旦处置不当,便会引发各省土司联合对抗朝廷。此事应循序渐进,采取逐步蚕食的方式更为稳妥。”
相比王在晋的劝谏,徐光启的态度更为坚决,语气也更加激烈:
“陛下,臣坚决反对此时在西南用兵。辽东战事未定,岂能又在西南引发战端?”
“臣等并非不知土司制度的危害,但凡事当分轻重缓急。当务之急应是解决辽东将门问题,稳定关外局势之后,再行整顿内政。”
“臣也明白陛下心中忧思。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弊病积累极深,官场腐败日益严重,贪官污吏与地主恶霸层出不穷。正因为如此,陛下更应冷静处事,不可被一时之怒影响判断!”
“治理国家如同煎鱼,稍有不慎便会破碎。陛下即位不过一年,年龄尚在十八,不必急于一时。等局势更加平稳,再推行新政也为时不晚。”
“阁老所言确实是稳妥之法,但朕无法等待太久。错过眼下良机,再想找到如此合适的机会,恐怕遥遥无期。”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也曾经尝试改土归流,最终却未能成功,反倒让土司们气焰更盛。”
“诸位难道以为太祖对土司真的束手无策?太祖的开国军队横扫天下,连强悍的蒙元骑兵都被击退至漠北,灭掉几个土司岂非易如反掌?之所以未这样做,是因为那些土司占据着道义上的优势。”
“当朝廷强盛时,他们便俯首听命;一旦朝廷衰弱,他们比建奴和鞑虏更为可恶。更令人愤慨的是,朝廷对此竟无可奈何,只能咽下这口苦水!”
大臣们心中都清楚,皇上所言句句属实。朝廷对土司的掌控力极其薄弱,一旦土司察觉朝廷势衰,便会立刻起兵反叛,意图割据一方。
当年杨应龙便是如此。朝廷因出兵西北与朝鲜导致国力大损,国库空虚,精锐部队折损惨重,但他却误判了形势,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即便是在衰落中的大明,照样能轻易将他铲除。
片刻后,朱由校又继续说道:
“你们刚才也提到,无端发兵必将引起民怨沸腾。但若不以武力压制,改土归流如何能成?太祖当年未能做到的事,朕自问更难以完成。朕深知,与太祖相比,自己差之甚远。”
“自太祖之后,两百余年,历代先帝未曾再推行改土归流。到了朕这一代,土司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朕绝不能再放任其继续坐大,绝不容许再出现第二个杨应龙,祸害我皇明百姓与民生大计。”
“欲攘外敌,必先安定内部。内乱未平,何以应对外敌?建奴与鞑虏不过是大明复兴路上的阻碍,而内部的腐败与僵化的体制才是真正的病根。”
“汉朝之时,太祖刘邦曾被困白登山,吕后无奈之下只得遣使向匈奴单于求和进贡,受尽屈辱。甚至面对大单于书信羞辱,也只能笑脸相迎,继续送去财物与女子。”
“孝文皇帝英明神武,也曾多次意图反击匈奴,但每每下达出征命令,又不得不收回。为何如此?”
“那是为了民生安稳,为了稳固内部,铲除心怀不轨的诸侯王,耗费了无数心血。直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朝才真正迎来太平。”
“朕虽不敢与孝文皇帝齐名,却怀有与他同样的抱负。朕不能指望子孙中能出孝景、孝武那样的帝王,因此只能自己一力承担!”
“朕别无退路,只能趁着年富力强,将这些积弊彻底铲除。哪怕最终失败,至少还留有转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