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粮食问题(2/2)
只要稍有松懈,实力稍有衰退,那些早已虎视眈眈的边镇势力便会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发动猛烈冲击。
唐朝的强盛得益于包容与开放,但其衰败,也正源自这种过度的信任。
大唐尚能延续百年,而大明却不同。
朱棣一死,奴儿干都司迅速衰败,至正统年间已形同虚设。
这并非朝廷不作为,而是两个时代的国力根本不在同一层级。
永乐年间,朝政清明、国库充盈、军队强盛,自然可以震慑四方。
但随着军力衰退与财政吃紧,大明对关外的控制力也日渐削弱。那些原本臣服的部族,心中蠢动的欲望再次被点燃。
明朝君臣对外族的戒心远胜于唐朝。
除了朱棣和朱见深,其余皇帝几乎都对外族保持高度警惕。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明朝才始终采取更为严厉的压制政策。
要在东北这片尚未开化的苦寒之地扎根生存,首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
只有实现自给自足,才能真正留住百姓。
满清晚期,东北曾经历一次大规模移民潮,被称为“闯关东”。
原本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地区,在短短几十年间激增至千万人,令人震撼。
推动这场人口迁徙的根本动力,是一种耐寒稻种的引进。
它能在东北恶劣多变的气候中存活,使得农业得以发展。加上当时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东北逐渐展现出其富饶的潜力,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
这种稻种最早从日本引入朝鲜,经过数十年培育改良,才被东北百姓所掌握并广泛使用。
如今,朱由校急需这种稻种。
只要获得它,便能极大缓解关外百姓的粮食危机。
小冰河期尚未达到顶峰,大明的百姓仍需经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
朱由校不愿史书将来仍记载着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状。
唯有在关外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才能部署重兵,向北扩展势力。
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地理位置关键,更拥有世界级的丰富资源。
张作霖正是依托东北的战略优势与资源产出,才得以在乱世中稳如磐石。
即便在关内战败,只要守住山海关,不过数年,便能迅速恢复元气。
如今虽然尚无抗寒性强的稻种,但有精通农业的宋应星在。以他的才学与经验,培育出这类稻种,应当不难。
此刻,朱由校不得不感慨,朝中若有如此杰出之才,实乃皇室与百姓之福。
有这样的能人坐镇,胜过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