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逐步瓦解(2/2)
依他之见,此时不宜过早触动地方,以免引起警惕。
听其言辞,朱由校已大致判断出情况。
除了地方的文武官员,朝中收受地方好处的也不在少数。
薛贞本人,恐怕也曾从中获利。
事实正如朱由校所料,山西按察使正是薛贞多年旧交,借由这名故友,他接受了不少商贾的银两。
而条件很简单,只求在关键时刻替他们开口说几句话。
薛贞原本不愿卷入此事,但局势所迫,他也无可奈何。
倘若皇帝执意彻查,他必然难以独善其身,牵连难免。为保仕途与性命,他只能冒风险得罪皇上了。
朱由校并未回应他。
区区一名尚书,纵使能对计划造成些干扰,但影响有限。只要内阁点头,此事便已成定局。
至于六科中的言官和御史,也不会为这些无关之人与皇帝作对,他们更不敢轻举妄动,毕竟皇帝早已将六科彻底震慑。
见皇上与众臣皆以异样目光注视自己,薛贞心中忐忑不安,不敢再多言。
“西南征讨即将开始,朕此番离京将历时良久。若进展顺利,三五月内便可回返;若途中遭遇突发状况与阻碍,朕亦难料归期。”
“朕离开京城之后,仍按照先前的体制,设立总理衙门,置于内阁与六部之上,统管一切军政要务。”
“总理大臣一职,依旧由元辅、阁老、大司徒、英国公四位担任,这四位皆是朕的重臣,诸位大臣可有意见?”
“臣等并无异议。”
对于这一安排,众人皆表赞同。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朕启程前,会召四位总理大臣入宫交代相关事宜。今日朝议便到此为止,退朝吧。”
“大司空留下,朕尚有一事要向你请教。”
关于稻种的培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朱由校应对灾荒的关键,必须尽快落实。
如今距离来年春耕尚有半年多时间,务必在此之前完成稻种的研发,并开展试验与推广。
至于如土豆、红薯一类作物,虽可充饥,但尚未普及,民间对此了解甚少。
汉人一向保守,面对陌生事物,往往缺乏尝试的勇气,尤其这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
更何况,没有化肥等辅助手段,这些作物的产量并不高,营养价值也难以满足长期需求。若有人真打算将它们作为主粮,怕是脑子出了问题。
建州女真吃了上百年的土豆红薯,看看他们现在成了什么模样?
那还能算人吗?
除了皮包骨,几乎看不到一点血肉。
说他们是活人,倒不如称其为行尸走肉更贴切。
为了缓解熊廷弼与洪承畴的压力,朱由校又委任吏部左侍郎陈奇谕为平抚使,前往辽东,专责安抚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
将这些流民迁回关内显然不现实,关内百姓自顾不暇,朝廷也无力承接。贸然迁移,只会徒增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