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213章 为国为民,何罪之有?

第213章 为国为民,何罪之有?(1/2)

目录

朱由校端坐御座之上,语气平静却带着隐隐怒意地说道:

“朕方才已经讲明,此事尚需严守秘密。朕此番南行,乃关乎我大明根本,行程既定,不必再议。尔等退下吧。”

他们显然不会就此罢休。

即便皇帝当廷震怒,今日也势必要据理力争,绝不能让皇帝亲赴南方。

“陛下真要不顾祖宗基业,背离万民百官之劝谏而独行其是吗?难道陛下不记得隋炀帝的往事了吗?”

“陛下真要引发天下怨愤不成?”

若非顾忌朝堂威仪,朱由校几乎想放声大笑。

这一套以道德施压的手段,早已是老生常谈。

尤其是在明末,文臣们对此运用得炉火纯青。

当年他们攻击万历皇帝也是如此。先把自己装扮成道德高尚的清流,站在高处肆意指责皇帝,全无君臣之分。

皇帝无论推行何策、施行何事,只要不合他们心意,必遭群起反对。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明朝皇帝的权力比起汉唐宋不知集中多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封建王朝皇权集中的巅峰时期。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只是表面现象。

明朝皇帝的权力其实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朱元璋确实权倾天下,但他的后代远远不及。即便是朱棣,有时也不得不迁就士大夫。

到了朱由校的祖父万历皇帝时,文臣在朝廷的势力已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

“党争”正是文人势力迅速扩张的产物。

对于朝政事务,官员向皇帝进言本属正常,但他们连皇帝的内廷事务也要干涉,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议论一番。

此次皇帝决意南下,对这些文臣而言,无异于是要害受胁,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全力抗争。

而第一个站出来指责皇帝的,正是来自南直隶的官员。

他们对皇帝南巡一事最为敏感。

自永乐十八年大明迁都北京后,政治中心与皇权重心也随之北移。

两百余年过去,皇权在江南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覆盖范围也日益缩小。皇帝不得不采取以官绅制衡豪强的治国策略。

虽然大明实行两京制度,南京仍设有完整的六部机构,但实际作用微乎其微,不仅无法协助皇权统御江南,反而成了地方豪强的庇护所。

南京长期游离于中央权力之外。

自宣宗皇帝至今,这两百余年里,从未有皇帝亲临南方。

久而久之,南方的实际权力逐渐落入本地官绅与豪强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