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百姓最真实的想法(2/2)
虽说心里发怵,但也不能就这么认栽。毕竟自己也是朝廷命官,若当众低头,不仅在当地丢了脸面,恐怕整个官场都会传开,往后还怎么见人?
“刚才那人的行为诸位也瞧见了,阻碍公事、扰乱百姓缴纳赋税,乃是重罪,必须严办。若是就这么让你们带走人,那我们这些地方官员岂不成了摆设?”
缇骑收起腰牌,在众人面前用绳子将那壮汉捆好,随后开口:
“别驾请放心,凡是触犯大明律法之人,我们锦衣卫从不姑息,只是此人眼下还有用途,暂时不会定罪。等事情了结,定会依法处置!”
这种场面,讲究的从来不是硬碰硬,只要给彼此留点余地便好,显然这两名锦衣卫深谙此道。
“既然如此,那本官就将此人交予你们,日后我自会到锦衣卫衙门查问结果。”
锦衣卫与文官之间素来不睦,彼此少有往来,但这也要看场合和对象。
在京城,双方确实争斗激烈,但在地方,尤其面对这些没有靠山的小官,锦衣卫越是得宠,手中权势越大,自然越占上风。
两方又寒暄了几句,缇骑便带着满脸疑惑的壮汉离开了现场。
这场小风波并未影响百姓缴粮的秩序。
直到回到客栈的包房中,朱由校才召见了那名被带回来的汉子。
他之所以留下此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看中了这名年轻人身上的那股正直与胆识。
这种出身底层、质朴却敢言的山西汉子,正是他眼下最需要的人。
身边达官显贵太多,他担心自己也会不知不觉迷失方向。
他迫切想了解,大明朝的百姓究竟如何生活,四季更替之间他们如何谋生。
一年辛勤劳作,能有多少收成?
又要交多少税?
一家五口要多少粮食和银钱,才能维持温饱?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朝廷政策怎么看?
对当今皇上又作何评价?
朱由校想听的是百姓最真实的想法,那些藏在心底、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话。
他并未在壮汉面前亮明身份,只说是英国公府的小公爷,奉旨出京前往四川办事,有意招他为随行护卫。
并且答应他,每个月给予一两五钱银子的月俸,另外还会发放五两的安家费,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此时身在南京、孤苦无依的张世泽并不知晓,自己的名号又一次被皇帝用来做文章了。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条件竟被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之坚定,让朱由校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小公爷,草民虽然练过几年拳脚,可要担当护卫一职恐怕还不足以胜任。家中尚有重病在身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妹,秋收也将近,倘若草民随您而去,母亲一人难以支撑家计,还望小公爷见谅。”
后来得知,秦英的父亲曾在去年交税粮时与前通判起了冲突,服役时被故意刁难,落下病根,已在家休养数月。
秦英今年刚满十八岁,膝下还有一个十岁的妹妹和一个五岁的弟弟,全家上下都靠着他在支撑。
自小随村中一位武举人习武,心中一直有个志向,就是进京参加武举考试,博取功名。
了解详情后,朱由校这才明白他的顾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