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安禄山、史思明?!(2/2)
“历朝历代,皆是天子坐镇朝堂,文臣治理国家,武将只负责领兵打仗而已。陛下以军队接管地方城防,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威,纵观历史,可有先例?”
“陛下此举,岂非与唐朝藩镇制度如出一辙?”
“如此纵容发展,不出十年,我大明朝岂非又要出现一个安禄山、史思明?”
这是朝廷官员惯用的手段之一,搬出前朝旧事,借古讽今,震慑当今圣上。
如此直白的计谋,却屡屡奏效,许多帝王深陷其中,束手无策。
崇祯皇帝便曾深受其害。
崇祯十六年,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展开决战,最终惨败。
九边与京师的精锐尽数覆灭,只剩王朴与吴三桂带着残部苟延残喘。
而在内地,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首领重新崛起,势力达到鼎盛。他们攻城略地,开封、洛阳、西安等重镇接连失守,中原局势已然无法挽回。
崇祯欲迁都南直隶,以图东山再起,可他自己不敢开口,只能示意一名资历尚浅的小官代为提议。
不料,朝堂之上话刚出口,便遭到光时亨等人的强烈抨击。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默默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
唯一一个敢于开口的忠臣,只能在群臣的指责中黯然辞官。
不久之后,崇祯提议让太子前往南京,以防京城有失。又是光时亨站出来反对,并以唐朝肃宗之事为例,加以讽劝。
崇祯素来优柔寡断,却又刚愎自用,听罢大为震怒,却也心生畏惧,当即下令停止一切关于南迁的讨论。
结果,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正式覆灭。
临死前,他留下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朕无过,皆群臣误我。”
说完这番话后,他自缢身亡,一了百了。
这话不过是推卸责任之言。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何明朝会落得如此下场。
可就是这样一句话,加上他临死前的节烈之举,竟让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陡然上升。
实际上,他在位期间所作所为,实在不堪,即便接手的是一个盛世王朝,以他的才智,恐怕也会如隋炀帝一般,毁国害民。
更令人惋惜的是,他连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无法保全,尤其是肩负继承大统的太子,从此下落不明。
历史证明,皇帝绝不能怯懦,尤其在臣
每当想到此处,朱由校心中便涌起深深的叹息。
一位君王的软弱,竟能成为王朝覆灭的诱因,何其可悲。
连忠心能干的臣子都保不住,又谈何复兴大业?
那些人现在竟然搬出梁冀与安禄山,试图恐吓自己,逼迫自己做出反应,真是算盘打得响亮。
若是一般人,或许真会被他们唬住,但他们面对的这位君主,心思早已不在这帮人能理解的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