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军镇制度(2/2)
同时,参与此次战事、出兵协助平定叛乱的土司部队,也一并纳入其中。
自此,他们的身份彻底改变。
他们不再是朝廷用时召之即来、用完弃之不顾,被文官们轻视的边地武装。
他们的待遇,将与羽林军完全一致,仅在装备上略有差异,因应的任务与环境本就不同。
在今后一二十年中,大明朝的重心只能放在北方。
在尚未出现马克沁机枪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弯刀与骑兵,始终是中原农耕王朝的最大威胁。
而这些土司军队本就擅长野战,尤其是白杆兵,堪称这个时代步兵的巅峰。
他们军事素养高强,不必像羽林军那样大量装备火器,否则反而削弱了自身优势。
对于军事极为重视的朱由校来说,眼前有如此精锐之师,怎会不加以吸纳利用。
在整个明末的历史中,西南地区始终存在感不强。
李自成与张献忠等人的征战事迹,在史册中所留下的记录,远远不及辽东对抗建奴的内容详尽。
那些文字往往只是简略带过。因此世人大多知晓白杆兵忠诚护国、北上援辽的壮举,却对其它事迹知之甚少。
川中驻守着一支上万人的精锐部队,再结合云南黔国公府的力量,使得西南一带得以暂时安稳。
他在南方并无深厚根基,倘若要推行新政,唯有亲自坐镇方能见效。若非如此,政令难以真正落地。
他必须强化皇权的威信与号召力,使西南民众认识到,这里仍是大明朝的疆土,皇位仍属朱氏子孙。
常言道,“天高皇帝远”。
在百姓心中,皇帝高不可攀,仿佛超越神佛,是他们一生难有机会触碰的存在。
加之交通信息闭塞,西南边境的民众本就与外界接触有限。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如同身处高墙之内,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而外人也难以了解其真实状况。
洪武初年,太祖已平定天下十年,可西南与两广地区的居民,仍有不少人不知朝代更替,甚至不清楚元朝已被逐出中原。
但对那些有地位声望的地方豪族和官员而言,皇帝虽具威慑,却尚未达到令行禁止的程度。
幸亏有秦良玉在此坐镇,否则他不敢轻易将这些难以直接掌控的精锐集中调动。
这些部队原属私人武装,兵部并无直接统辖与调度之权。
即便官员知晓圣意,也无从干预,只能在设立军镇一事上反复争辩搪塞。
他打算逐步推行军镇制度,以实现对地方的稳固统治。
营兵制与卫所制,终将被时代淘汰。
职业军人就应专司战事,无需再行战时出征、平时屯田的老路。
在稳定了川贵两省局势后,朱由校总算松了一口气,只待各项措施逐步施行即可。
此次南征奢安两大土司、推行改土归流的进展,远比他预想顺利。
除去路途耗时,前后仅两月有余。
然而离京已久,尽管京师有亲信大臣留守,各地亦暂无动荡,他心中却总有一丝莫名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