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凯歌喧阗孤心寂(1/2)
贞观二十年年的夏末,长安城尚沉浸在北伐薛延陀大捷的余韵里。凯旋的号角虽已远去,但坊间酒肆、朝堂巷陌,依旧流传着战神薛仁贵白袍破敌的英姿,以及陛下天威浩荡、一举定鼎漠北的伟业。这股欢庆的热浪,同样涌入了东宫显德殿,却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温度骤降。
太子李治端坐于书案之后,身着常服,肩背却绷得笔直。他面前铺开着兵部呈来的详实捷报,以及父皇从北疆传回的、语气激昂的亲笔手谕。案下,几位东宫属官——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张行成等人,正肃立禀报,言辞间充满了与有荣焉的振奋。
“……薛礼将军率先锋渡碛,遇敌众十余万,直挑其阵,扬我大唐国威,实乃……”
于志宁的声音洪亮,回荡在宽敞却略显清冷的大殿中。李治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捷报上“阵斩名王,俘获五万计”的字样,唇角努力牵起一个合乎时宜的、代表着欣慰与赞赏的弧度。他是监国太子,必须表现出与国同喜的姿态。然而,那笑意并未真正抵达眼底。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的玉镇纸,心神已随着那些墨字飘远。
薛仁贵的悍勇,他毫不意外。那本就是一块璞玉,得遇风云便化龙。真正让他心绪如潮汐般起伏不定的,是捷报字里行间,以及父皇手谕不经意间透露出的、那些隐藏在煌煌战功之下的“暗影”。
“北疆情报精准,敌粮道屡遭焚毁,内部离心……”“青鸾于野马泉建立前哨,功不可没……”“……幸有奇士助朕安定后方……”
“墨羽”。
这两个字如同鬼魅,无声无息地盘踞在李治的心头。又是他们!从西域到辽东,再到如今的漠北,每一次关键性的胜利背后,似乎都摇曳着这支神秘力量的影子。他们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他们助大唐定鼎乾坤,功勋卓着,可这股不受朝廷掌控、甚至能与父皇平等对话的力量,让他这个储君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与……忌惮。
父皇在信中对“墨羽”及其主事者东方墨的赞赏几乎不加掩饰,字里行间甚至带着一种英雄相惜的意味。这更让李治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他需要这份力量襄助,却又本能地想要将其纳入掌控。这种矛盾,像一根细刺,扎在他的心头,平日里不显,每逢捷报传来,便隐隐作痛。
“……陛下已启程班师,不日将还朝。此番北伐,彻底解决北疆之患,殿下监国辛劳,亦功在社稷……”张行成的总结陈词,将李治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
“众卿辛苦。”李治开口,声音温和,带着符合他年龄与身份的沉稳,“北伐大捷,乃父皇英明神武,将士用命之功。孤于长安,不过谨守本位,何功之有?传令下去,犒赏之事,需尽快拟定章程,万不可寒了将士之心。”
“臣等遵命。”属官们齐声应道,脸上洋溢着与国同庆的喜悦。他们并未察觉,太子殿下那平和目光下隐藏的波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