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暗潮生妒海·兰台照孤心(2/2)
她缓缓摊开掌心,那枚东方墨所赠的墨玉静静躺在那里。玉石触手温润,却在孤灯的冷光下,泛着幽深的光泽,带着夜的一丝凉意,悄然沁入肌肤。
利州江畔,烟波浩渺,那个风姿卓绝的男子将玉放入她手中,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常守本心,得见真章。”
本心……
何为她的本心?
是安于这芷兰轩一隅,在故纸堆中消磨余生,任由年华在这深宫寂寥中无声凋零?如同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名字,最终化作史书都未必会记载的一缕尘埃?
还是……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墨玉光滑的表面,目光投向窗外无边的黑暗。李治的出现,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搅动了看似平静的局面。他那份近乎直白的倚重,是一股可以触及的“势”。若能把握,或许便能挣脱这令人窒息的牢笼,去看一看更广阔的天地,去……触碰一下那曾经遥不可及的权力轮廓。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带着灼人的温度,几乎要烫伤她的指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深沉的警醒。东宫绝非善地,王氏的隐忍,萧氏的骄横,背后牵扯的朝堂势力,还有太子那尚未稳固的心性……一步踏出,便是踏入更为凶险的漩涡,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常守本心……”她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唇边泛起一丝极淡的、近乎自嘲的弧度。在这深宫之中,活下去已是不易,守住本心,谈何容易?或许,东方墨所指的“本心”,并非固步自封的淡泊,而是在这纷繁复杂的棋局中,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她将墨玉紧紧攥在掌心,那冰凉的触感让她纷乱的思绪渐渐沉淀。眼中的迷茫逐渐被一种沉静的决然所取代。避世苟安,非她所愿。既然风雨欲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顺势而为。
灯光下,她清丽的侧脸线条显得格外清晰、坚定。
正殿内,更漏声滴答,敲打着漫漫长夜。王氏已遣散了所有宫人,独自坐在内殿的窗边。最初的震怒与无力感渐渐被一种冰冷的理智所取代。她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亲自出手,落人口实。
她想起萧氏那张因妒忌而扭曲的脸,一个念头悄然浮现。萧氏性子急躁,又仗着身孕,正是最好利用的刀。若能引导萧氏去对付武媚,无论成败,自己都可置身事外。若两败俱伤,更是除去两个心头大患。她需要做的,只是在不经意间,让某些消息、某些暗示,更巧妙地传到萧氏耳中,煽动那本就旺盛的妒火,让她按捺不住,先行发难。王氏的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窗棂,唇角勾起一丝极淡、却毫无温度的弧度。
与此同时,蕙兰殿内的萧氏,在发泄完最初的怒火后,也被身边的老嬷嬷劝住,稍稍冷静下来。硬闯芷兰轩是不智的,直接向太子哭诉也显得她善妒无状。她抚摸着腹部,眼神闪烁。或许……可以借“养胎”之名,称病不适,引得太子前来探望?又或者,寻个由头,在宫规礼仪上挑一挑那武媚的错处,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丑,既打击了她,又能让太子看到她的小家子气,厌弃于她?萧氏在心中盘算着各种可能,虽不够高明,却充满了报复的恶意。
而在芷兰轩的孤灯下,武媚已将墨玉仔细收好。她铺开一张素笺,却并非要书写什么,只是用指尖蘸了清水,在案上无意识地划着。王氏的隐忍,萧氏的浅薄,太子的摇摆,以及那无处不在、却难以捉摸的“墨羽”暗影……这深宫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棋子。
风吹动窗纸,发出轻微的呜咽声。武媚抬起眼,眸光清亮而坚定。她吹熄了灯烛,任由黑暗将自己吞噬。在彻底的寂静中,她的感官变得格外敏锐,她能“听”到那来自丽正殿与承恩殿方向的、无形的暗流在夜色中涌动、碰撞。
今夜,注定有三人无眠。不同的心思,不同的谋算,在这大唐宫闱的深夜里悄然滋生、交织,酝酿着下一场不可避免的风波。而武媚,在黑暗中静静睁着眼睛,她知道,从握住那枚墨玉、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起,她已不再是那个只能等待命运安排的武才人。棋局已开,她需得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