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叶言的疯狂思考,我是大好官!(2/2)
老朱和朱标的议论,也代表叶言的谏言成功了,也为大明短暂的带来了一丁点的变化。
回到叶言的府上。
此时他已经思考很久了,很多事只要反省,那是越想越透彻。
“互举……连坐啊……”叶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复盘着今日朝堂上的惊心动魄,“无论怎样这补丁打下去,举荐制算是被彻底套上了缰绳,也堵死了老朱想开倒车的口子。”
历史上发生的科举事,其实应该能改变个七七八八?十多年不开科举,简直是要寒门子弟的命!
“所以这张谏分身也没白死,他的科举当兴也必然在老朱心里扎了根。”
想到那个被剥皮实草的分身,叶言心中并无太多波澜,那本就是计划中的一环,为了回家,他也不在乎。
“不过百官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恨我的、怕我的、想拉拢我的……尤其是胡惟庸最后那一眼,啧,老狐狸,怕是把我当成潜在威胁了。”
今日一个侍郎的试探,他记忆犹新,但这也并不重要。
“不过,最大的危机暂时解除了,老朱现在看我的眼神,欣赏也远多于猜忌……他应该是清楚我这等能猜透他心思,还稍稍有才华的官,才能让他放心的用下去。”
封建皇帝最怕的就是猜不透官员想法,自己这种看似投机,却又有真才实学的,他才会放心的用,大胆的用!
叶言也很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个能精准揣摩圣意,提出让他满意策略的明白人,也正是多疑又铁腕的朱元璋所需要的。
“李魁分身也暂时安全吧?老朱留着他,是想用他那张臭嘴来制衡,或者说……当个警示?朱标是历史上少有一定能继位的储君,他也需要不同的声音吧?”
叶言更是彻底揣测出老朱的看法,至少他本就是模仿魏征来的分身性格,李世民当时可就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他认为李魁不死的核心原因。
“接下来……”叶言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起来,“老朱和太子在偏殿,必然在议科举!举荐之路都被我与李魁合力堵死大半,未来老朱停科举,也是嫌选上来的人不实用……但经过刘焕之案和今日举荐之乱,他必然也看透了举荐制根子上的腐朽。”
“两害相权取其轻,科举,尤其是经过改良,糊名誊录的科举,就是他眼下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叶言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天空的大太阳。
洪武六年后关闭科举……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又是在对举荐制失望后,于洪武十五年下诏又重开科举并逐步完善。
而自己这只蝴蝶的翅膀,似乎将这一进程完全改变了。
“不过科举的问题也很明显,如何避免选出只会空谈的废物?如何确保选上来的人能为他所用?还有……未来南北士子的平衡问题?”叶言脑中飞快运转,结合后世所知的历史脉络和朱元璋的性格特点。
“糊名誊录解决公平,但解决不了人才质量,或许……又该想想如何将实务考核融入进去?还有那著名的‘南北榜案’……若能在制度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地域平衡,或许能避免未来的血腥冲突?”
这般想着,叶言也难得放松一笑。
‘我倒是越来越像大明的官员了,一直为国家,为百姓考虑呢。’
他都想自夸一句好官了,但未免太不要脸了。
实际上,叶言最清楚的就是自己只是因为利益走到这一步,根本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好官。
“那么接下来,就先真正的逛逛大明的街巷吧……”
他总有一种预感,接下来科举是主要议题,之后的发展或许也会出现巨大变化。
现在趁着心情不错之时,也不建议先闲逛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