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老朱教子,再论叶 李二人。(2/2)
老朱甚至已经预感到明日的状态了,这也是这位开国皇帝厉害的点,毕竟大明可是一手创造,百官也是他一手提拔的。
朱标脸色微白,但眼神却越发坚定。
“父皇,儿臣既已当众宣示,便无反悔之理!口水也好,暗箭也罢,儿臣愿与叶、李二人共担!实务取士,利国利民,纵有万难,也当推行!”他抬起头,眼中也有一丝和朱元璋一样的锐利,“至于那些攻言,儿臣倒要看看,他们能拿出什么比张石头的田亩算计、比李魁的忧国之言、比叶言的圆融谏策更有用的道理来!”
“共担吗?”老朱忽然重重的拍了朱标的肩膀,脸上也第一次出现怒意,“标儿,你是储君!为君者,要懂得用人,更要懂得……用势。”
朱元璋又转头回到躺椅上,还扒开一个餐盘中的花生,吃着的同时,眼前仿佛出现这场贡院事件的几位主人公。
“叶言那小子啊,滑得像咱当年在村头看到的泥鳅,精得像那狐狸……贡院门前那一套,他考究是真,想帮那军户小子也是真,但他更知道把自己摘干净!你看他拉住李魁那一下,句句在骂,句句却在给李魁递梯子,给你递台阶,最后还把你架到了明君的位置上。”
朱标表情微变,同时心里也有了盘算。
朱元璋依旧自顾自的扒着花生,吃着粒子。
忽然摇头一笑:“但他会做人,他很怕引火烧身……倒是像那钱唐一样,敢说真话,又极为清楚自己的地位,深怕咱拿了他的命。”
此前叶言刚穿越时,这位户部尚书的钱唐还在朝堂上说过话……对方算是一个大明有名的历史人物,是少数彻底得了善终,甚至81岁才去世的人物。
老朱明显对这等人印象深刻,也又笑道:“所以叶言倒是有趣的小官,若如那李魁不出现在贡院前,咱倒是好奇他会怎么做……但现在这小子的选择就是自己躲在后头。”
他抬头看着殿内的棚顶,忍不住再度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这种人心思深,但完全看得透,用得好了就是把好刀,也识趣……不过目前看来,他求的是自保和……嗯,或许还有点别的?”
叶言要是知道的老朱话恐怕要大声赞扬,对方真是料事如神,这也是现代人万万不能瞧不上古代人的点。
“至于李魁……”朱元璋冷哼一声,语气却带着一丝奇异的复杂,“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一个认死理、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狂徒!他骂咱昏君,骂百官蠹虫,骂世袭户籍是枷锁……句句都戳在咱的心窝子上,句句也都是实情!”
老朱忽然一拍桌!
“咱以为在牢狱的经历就能让他醒悟,看来这种家伙是完全不怕死啊,咱留着他,一是看在他那份不怕死敢说真话的傻劲儿上,二嘛……”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算计,“就是把他当个靶子,有他在前面顶着,那些藏在暗处的牛鬼蛇神,才会忍不住跳出来!”
“他今日在贡院撕的不是书,是那些道貌岸然者的遮羞布!明日早朝,想这捅马蜂窝,那就让他先去捅!咱倒要看看,有多少人会忍不住,对他群起而攻之!”
朱标听得心潮起伏,他明白了父皇的布局。
老朱明摆着要看戏,要用李魁来吸引火力,更是引爆矛盾以图清洗朝堂的……
可是世袭的问题?
“父皇深谋远虑,儿臣不及。”朱标由衷叹服,随即问道:“那明日早朝,关乎世袭……”
朱元璋端起早已凉透的茶,呷了一口,眼神恢复了帝王的深沉与掌控一切的平静。
“世袭?”他放下茶杯,声音沉稳如山,“明日早朝,一切看着办吧……标儿,你只需记住两点。”
“第一,你今日在贡院所宣新政,是‘体察民情,顺应民意,为国选材’,是储君应有的担当!给咱挺直了腰杆,谁敢质疑,你就让他拿出比张石头更懂农事、比李魁更忧国、比叶言更会办事的人才来!”
“第二,好好看看这百官如何表演,听听他们弦外之音……尤其是胡惟庸那老狐狸,还有那些江南出身的清贵,看他们如何接招。”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殿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已穿透宫墙,看到了明日奉天殿上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
“至于咱……”朱元璋嘴角那抹弧度更深,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咱就坐在这龙椅上,看戏!看叶言如何用他的圆滑接招,看李魁如何用他的狂悖把那些魑魅魍魉都炸出来!看这满朝朱紫,在咱定下的实务取士的这把尺子下,是人是鬼!”
他重新拿起朱笔,在一份奏折上划下重重的一笔,仿佛在裁决着某些人的命运。
“叶言那份‘互举’章程的条陈……”朱元璋头也不抬地吩咐,“孤明日也要看。你让他好好写,既要让那些官儿们互相盯着,又不能把这游戏玩死了……分寸,让他自己掂量。写不好,他这滑头也别想滑过去。”
“是,父皇。”朱标躬身领命,心中对明日的朝会既充满压力,又隐隐升起一股期待。
朱标后续就退去了,但留下的老朱却喃喃着什么。
“张石头……”
老朱其实压根没说改革事行不行,朱标有没有错……
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想做主也必须在朝廷上,断然不是在这御书房内就能独自决定的,百官的舆论是非常关键的。
“不过相比科举……李魁啊李魁,你非要打开这世袭的口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