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士子们的反应,叶言出题就一定要出难的!(2/2)
“我看呐,这新政就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好让他们那些只懂旁门左道的‘人才’有路可钻!”
“量身定做?王兄莫非忘了告示所言?”沉稳的声音毫不退让,“军户匠户子弟,只要家中有壮丁承役,经卫所州县核实,便可参考!他们世代在田垄、在作坊、在边关,耳濡目染,岂不正通实务?朝廷开此门路,正是求才若渴,不拘一格!难道只有你我这般坐在书斋里摇头晃脑的才叫人才?那些在泥水里打滚、在炉火旁挥汗的,就不配为国效力?王兄这‘体面’,未免太狭隘了些!”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
那争论声之大,外面的三人也听的清楚。
鲍恂站在窗外,意味深长地看向李魁和叶言。
“李大人,叶大人,都听见了?民意汹汹,士心惶惶啊……老夫并非顽固不化,只是骤然革新,非但令士子无所适从,更恐激起莫大变故……实务虽重,终是末技,德行为本,方是选才之要啊。”
他又回头看向号舍内的情况,嘴角的笑容更明显了。
“这实务策问的题目深浅、评判标准,牵一发而动全身,还需慎之又慎,莫要……操之过急,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叶言听着窗内的声音,心里也在思索此事。
鲍恂这人在历史上没毛病的,能活着在洪武正常去世,对方的素养就不必多说了。
他也并非是打压科举的革新,只是想让自己和分身清楚实际情况,正如号舍里的争论……反对派怕失去优势,务实派看到了机会,寒门尤其是军户匠户子弟更是盼着这道门缝让他们鲤鱼跃龙门。
说白了,就是这次实务的出题,到底怎么出?
出浅了,改革成笑话,出深了,无人能答,更是授人以柄。
既要考出实务真本事,又不能真让满堂士子交白卷……难!真难!这可比写互举章程难多了!
叶言也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步,胡惟庸的操作是意外的事。
鲍恂见叶言、李魁纷纷沉默,他以为自己的话起了作用,缓了语气,带着一丝长者的关切道:“李大人啊,你就看这众议纷纷,改革之难,可见一斑。不若……这实务策问的题目,还是以稳妥为上?多考些经义结合实务的题目,既显朝廷重视,又不至于让士子们太过……”
“鲍学士。”李魁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
“学士的担忧,李某听见了。窗外士子的争论,李某也听见了。”李魁的目光扫过鲍恂,又仿佛穿透墙壁,落在那群争论的士子身上。
“这实务策问的题目,该怎么出?”
李魁嘴角勾起一抹近乎决绝的弧度!
“就按陛下和太子殿下想要的出!按这大明江山真正需要的出!难?难就对了!容易了,怎么筛掉那些只会背书的废物?怎么显出真金不怕火炼?至于说士子没学过?没处学?”
他猛地一挥手,指向号舍的方向,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气势:
“那就从现在开始学!从这张考卷开始学!告诉天下读书人——圣贤书要读,但脚,必须踩在实地上!心,必须装着百姓的饭碗、边关的烽烟!这,才是为官之道!这,才是大明需要的人才!”
“你……”鲍恂脸上马上露出了诧异之色,素闻李魁这人是绝顶的孤臣,现在一看……
“唉——。老夫这是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