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寒门子弟和大户子弟的区别啊!(1/2)
随着叶言的一声令下,整个考场陷入了难以言明的寂静中,无数考生仿佛一脸的难以相信。
科举就算革新,这在考什么?
数百名士子,无论出身江南富庶之地还是偏远州县,无论自诩饱读诗书还是略通实务,此刻都僵在了各自的号舍前。
他们看着这一桌的东西,以及发下来的宣纸,只觉得简直无法相信。
他们十年寒窗,钻研的是圣贤微言大义,是策论文章的起承转合,是诗词歌赋的平仄韵律……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这决定命运的考场之上,竟要面对这些“粗鄙不堪”的田亩之物?
“不考四书五经吗?”
“不是考什么实务策问吗?”
“这到底怎么回事!”
意料之中的喧哗出现,叶言和分身李魁在各自考场马上拍桌。
“肃静!考场重地,不得私自喧哗!”
一个个在自己的号房中,面对这事物只觉得难以想象,这真是考题?!
“这……这是何意?”
“稻穗?棉桃?这是要我等作甚?”
“岂有此理!科举大典,岂容此等乡野俗物玷污!”
“莫非……这就是那实务策问?竟如此……如此直白?”
低低的议论声如同蚊蚋般在考场中蔓延,他们还是忍不住感慨,甚至有人起身闹事。
但……
“给本官坐下,再有一次,滚出去,不用你考!”
李魁在北方考场直接大吼,叶言这边太子朱标一个眼神扫去,那些鄙夷此物的士子,都吓得赶紧坐回去。
可这一刻的变化,朱标起身内心也不平静。
叶言、李魁此举,太过惊世骇俗!
将田亩之物堂而皇之搬入贡院,置于士子案头,这简直是对千年科举传统、对士林清誉的赤裸裸挑战!
他几乎能想象到,此事一旦传开,会在朝野引起何等轩然大波,那些翰林清流、江南大儒的口水怕是要将他们二人淹死。
“啧!简直……胡闹啊!”
在这考试随即展开后,大多士子都一头雾水,但与之不同的是,看了那小册子,或者本就在农乡生活的寒门子弟,此时却一脸平和,甚至脸上有笑意?
比如说张石头,这位曾在贡院门前与王秀才争执,被太子亲口允诺参考的军户子弟,此刻正坐在自己的号舍里,看着案头那几样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黝黑的脸上先是闪过一丝错愕,随即,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如释重负般的轻松感涌了上来。
“李大人就考这些东西吗?”
张石头学识其实还是不深,最起码你让他说什么经典之词、诗,圣人之言,他都一脸茫然或者磕磕绊绊,但这些东西,他自信闭着眼睛都能写出来答案。
稻穗?
他爹在卫所屯田,春种秋收,他从小就在田埂上跑,帮着拾穗、赶鸟,哪一季的稻子长什么样,他闭着眼都能摸出来!
棉桃?
他娘和村里的婶子们,每年收了棉花都要纺线织布,给卫所的军户们做冬衣,那雪白的棉絮,是他冬日里最温暖的记忆。
桑叶?
卫所旁边就有几片桑林,养蚕缫丝是不少军户家补贴家用的活计,他小时候还偷偷摘过桑葚,吃得满嘴紫黑……
至于那几块沾着泥巴的块茎……张石头仔细辨认了一下,是薯蓣!是山里大人说的山药,也是难得见到的好东西。
这些东西,对他而言,不是考题,是生活!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啊!
这小子在自己的号舍里直接提笔就写,一点都不犹豫,甚至越写越快。
“案头物一:稻。江南、湖广为盛,需水田沃土,喜温湿。春种夏耘秋收,碾米为食,乃万民口粮之本。亩产丰年二石余,灾年减半。赋税多征此物,百姓赖之活命。”
“案头物二:棉。南北皆可植,尤以苏松为佳。需沙壤,忌涝。秋日采棉,纺纱织布,御寒蔽体。棉布价廉,贫富皆宜,亦为赋税之征。”
“案头物三:桑。多植于江南水乡。饲蚕吐丝,缫丝织绸。丝绸华贵,行销海内外,利国甚巨。桑叶亦可入药。”
“案头物四:薯。或为山药,耐旱耐瘠,山地坡地皆可种。块茎可食,生熟皆宜,亦可磨粉。荒年救命粮,亩产高,宜广植。”
这写的很完整,也相当之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