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陈子宁作答没毛病,他黄子澄算什么东西?(1/2)
而这些会作答的士子里,有的人其实是此前科举已落榜,本应失去洪武四年的科举机会……毕竟历史四年就已经关闭科举了。
他们这些人是在洪武十几年才中举,甚至在未来都成为了举重若轻的历史名人!
例如……
刚刚发觉问题的士子,他正是未来洪武时期的兵部尚书陈子宁,位洪武十八年以贡士身份参加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官至御史大夫,属于大明当时的最高检察官。
他的下场也并不好,靖难之役后拒绝投降朱棣,慷慨就义,家族被灭。
但素有刚直敢言、忠贞不屈的美称。
这样的人,他是在认真思考后,写出了他的答案。
“设若吾是那受命小官,敌我悬殊至此……当如何破此死局?”
他脸上出现了一副正义之色,也是完全不避讳的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见——
“陛下、考官大人明鉴!臣非不知敢字之重,然百人血肉之躯,难敌万军铁骑,此敢当转为智,非鲁莽前驱!”
“臣之首务,非思如何击破,而是急寻能击破敌寇之人!当星夜驰骋,访周边州郡通晓兵法的宿将贤才!或借朝廷声威,或施权宜之计,延其入幕,委以重任!同时,火速详陈敌众我寡、形势艰危之实情,飞骑入京,恳请陛下速遣大将精兵驰援!聚才、求援、固守、待变,方是‘破局’唯一生门!非臣畏死,实乃尽忠务本之道!”
再说的简单点,这家伙也写了详细的过程。
“受命平叛,臣敢!然战非儿戏,知己之短尤胜逞匹夫之勇!叛王恃强,臣势孤微。”
“为将者,首在‘知人善任’,首在‘务实求援’!当倾尽全力,征召辖境及邻境熟悉兵事之将才,以朝廷大义感召,委以实权重任,共商破敌!并即刻奏报天听,详陈敌众我寡之势、地理险要之形,恳降诏旨遣良将劲旅速援!”
“臣则竭尽所能,筹措粮秣,安抚民心,厉行坚壁,以待王师!此非畏缩,乃为不负陛下托付、不负疆土黎民之策!唯清醒自知者,能行克敌保国之事!”
说的大白话一点,哥们几斤几两那是相当清楚,敢与不敢是我身为朝廷命官的骨气,但是打仗不是我这种官员能摆平的,自然要和专业的下属商量,要即使和朝廷沟通,要汇集兵马才可打破敌军,或者为专业人士的到来争取足够的时间!
直至这日的考核结束,唯独这张试卷,无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查看抄录试卷的叶言,那一刻都是连连点头称赞。
“好好好!这才是咱大明的臣子,这时重实务之人!”
此乃老朱最高评价!
叶言相对也是看的微笑,不亏是署名陈子宁之人,这才是有能力的官员呐。
当然了,也不都是这般懂自己几斤几两,懂叶言考题的实际是什么的士子。
朱标陪着老朱审阅,某一刻,突然间发现了无比有趣的一张试卷。
而这份嘛……
“父皇,这位叫黄子澄的士子,写的倒是有点意思。”
“哦?”老朱立马放下陈子宁的卷子,几步走来,“咱倒要看看,有意思的是何等样子。”
映入眼帘的是——
时间回到上午。
黄子澄一直觉得什么革新科举都是多此一举,但他听家里长辈说,洪武四年的科举本就可能被取消,全因哪李魁、叶言掺和,两个言官导致了科举的变味和持续。
“哼,只是这等题而已……写!”
他是眼睛一转,脑海中立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且……能成为未来朱允炆这建文帝最倚重的谋臣,官至太常寺卿的他可一点都不傻。
编一个获胜?
“绝不能那般做,也不能凸显自己能力不足的缺点。”
抱着这种想法,黄子澄写下的东西压根就和其他人不同到了极致,或者说……是投机之辈才有的答案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