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你朱元璋真是顽固,王彦争辩彻查经济问题!(1/2)
这一句你说什么!在街道上被一喊而出后,实际上所有百姓那都是大惊,更别提王彦这分身直言不讳讲的什么大明的耻辱。
对于他们而言,其实也听不懂两位这年代的权力者,究竟在当街议论什么东西,他们能知道的也不过是方才皇帝老儿他,真正的做到了天子明断,这县的官员居然连算术都不懂,实在是可笑。
然而大部分百姓其实也明白一点,那九章是先秦时便有圣贤去做出的名作。
此事物比什么都更有意义,至少在百姓眼里是这样。
朱元璋胸口剧烈的浮动着,身旁转而紧随他的毛骧心头猛地一沉,手死死按在刀柄上。
他这主子方才处置周禄、张师爷的雷霆手段已经很好了,但这王彦果然还是在朝廷的那个态度,那个风格,这句轻飘飘的‘耻辱’之话,怎么就能在这里去谈呢?
虽说他这一介武官也觉得真是好笑,那周禄还是举荐上来的……王彦,王大人说的一点问题也没有,朝廷到底是怎么判断被举荐者到底有没有才学的?
“哼!”朱元璋内心自然也清楚这点,看了看四周原本要走的百姓,这一刻却又缓慢起来的模样,“王彦!跟朕走,我们边走边说。”
“是。”叶言操控着分身,也是随口应着。
他说的本就没有问题,但……多少还是失言了。
那在奉天殿上用分身谏言也好,还是死谏也罢,皆为君臣奏对,那叫有章法有铺垫。
而此刻在这市井街头,众目睽睽之下,用这种近乎闲谈的刻薄语气,将老朱这皇帝心头最深的隐痛,或者说白了把对举荐制下选才标准的荒谬、不满,相当于也在百姓面前明说了。
这不是在贬低朝廷的威信吗?
可这实际上就是事实!
朱元璋在行走间,脸色由铁青转为一种骇人的酱紫,但他没有立刻咆哮,反而反常地渐渐沉默了起来。
目光不时侧头看向叶言的分身,王彦此子的激进,还真是不出意外呢。
应该要明白的一点是,叶言虽是无意的多次让王彦谏言后,通过那话术,得来他现在掌管人册部门的主官位置,但他这个位置确实不一般,在老朱心里也只有王彦这种人适合干这种事。
毕竟往前朝数,最多是自己不怕死,这拉着九族不怕死的,全天下恐怕也就这一个人了。
当然,叶言要是知道老朱的想法,他断然会说——方孝孺那厮,也是这样的人!
虽然那位被盛传让朱棣诛杀十族的记载并不真实,但至少在明史的正史记载里,他甘愿被夷族,也不愿意帮朱棣写起草即位诏书,也算是个拉着九族人都跟他一起倒霉的家伙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终于在走出上元县的地界后,在京城的大道之上,朱元璋才打破了两人间的寂静。
“王彦…你,你现在再说一遍?你说咱大明的官员,是耻辱?嗯?”
这平静的询问,其实远比朱元璋平常的咆哮,更令人胆寒。
但他刚刚不发作,叶言本体也猜到老朱内心是原谅他分身的,应该对百官不会算术,心里是有数的。
而且。
“陛下息怒,是臣刚刚失言了,然然事理昭然!举荐新规虽禁亲族,也要求百官互相举荐其子侄……可今日一事,难道有些事不是很明朗了吗?”
“明朗?哼,咱当年还不是皇帝的适合,咱当那吴王的时候就已经下令让咱的人都好好学那九章,都要求必须对钱粮赋税有合格的算术之能,咱的大明律中也定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凡官衙、仓库、税务等机构的账目,必须定期核算,如有差错,主管官员要受笞刑或杖刑。”
说到这,反倒是朱元璋突然一叹,仿佛他本身也知道这要求,这规定改变不了他大明现在的状况。
“王彦,你就说……咱做错了?你所谓的大明之耻辱,难道是在嘲讽咱没有一点的对策吗?”
“断然不是!”
叶言操控分身说的斩钉截铁,大明其实真是一个奇怪的王朝。
你说朱元璋吧,他其实是很懂算法重要性的,甚至没建国时就要求下属必须会,建国后更在大明律这宪法中要求是人就必须懂。
可实际上呢?
未来户部算错,甚至导致军粮短缺,这结果可笑不?
所以。
王彦也侧头看向朱元璋,他说话很是平稳,也只是阐述内心的想法。
“陛下所作所为皆为明君之举。”最起码是清楚这算术学问的重要性,也要求了百官去做,然而,“陛下现在再想一想此前臣与那李魁、叶言等人谏这举荐制的弊端,是不是已经印证了?”
王彦和朱元璋就是在大道上并肩而行,此时难得没有了朝堂上的极致君臣之分,只是如同唠家常的谈起此事。
“这所荐之人,真的是通晓国计民生之才么?还是只知空谈道德文章,乃至于视这圣贤的《九章》如厕纸的清流之官?”
“清流之官?王彦你这小儿,可别侮辱这个词了。”
朱元璋说的侮辱不是说王彦,或者说叶言操控分身的话很不正确。
而是他都不由冷笑一声,也有些无奈的讲:“咱大明要都是仅仅瞧不起九章的清官,今日都不会因为你查这人册,查到还有官员无视咱安排的律法,无视咱这皇帝要求必须去学的算术……他们这群人,结党营私,大问题不敢当着咱的面出,但小问题……呵!咱总不可能因为他不懂算术,干脆罢他官,要他命吧?”
这也是老朱的无奈,虽说有笞刑或杖刑来限制这些不懂算术的官员。
然而至少在明初时期,还没有几个因为算术而死的人,这笞刑、杖刑,其中笞刑的程度居多,也就是打打屁股,打打身体,力度还上升不到要文官命的程度。
所以你看,朱元璋他是底层来的,他如果真正是一个好皇帝,他应该在知晓算术重要的情况下,这经济问题上算错,难道就只是这种程度的惩罚?
周禄和那张师爷,只是叶言改变历史情况下,因为要调查百官亲属,建立人册的档案,这才上纲上线的被抓,才要进那诏狱。
换平常时候,老朱最多就是安排人打他一顿,关几天警告一下就完事了。
这件事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朱元璋的不作为。
“可陛下,纵然不能去罢他官,不能要他命。然……”王彦脚步突然一停,朱元璋也顺势如此,等待着他的下文。
“呼!”王彦深吸一口气,说话依旧如同当初的人设,“陛下可知,就如他们二人这般昏聩无能,这根源何在?这算术一事虽看起来不重要,但陛下有没有想过,正如您前些日子质问李魁宝钞事宜,诚意伯大人是谈及了信这一字,您说就这一个上元县,他这账本做错几页,那也只是看似几页,可实际上是几月、几年的程度啊!”
叶言说起这个也是心里有些情绪的。
“王彦你的意思是?”
“陛下仔细想一想,他这几年的账本都是错误的情况下,他算错的情况有多少?算少之下,区区一个县的税收都不足陛下要求的税收份额,您说为何几年都没发现,那算少的钱,又从哪里补来的?”
叶言说话也是不计较到底后果如何,此刻更偏向于感性的发表:“而算多的话,还用臣说吗?百姓一年何其之苦,辛辛苦苦一年赚的钱,难道都如那王富是商人,是不缺钱粮之人?大多不是吧?大多被多收多少税钱呢?这信字,还能保证吗?”
可不就是刘伯温说的信字崩塌之事?
你大明的官员连账本都算不明白,你坑害了多少百姓?你算少的时候,或者说你明知道可能没算对的情况下,会不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弥补这钱,每次税都只多不少,朝廷自然不会下查,这不也是一种官员常用的套路?
朱元璋也是一愣,对啊,这件事是个人就能想明白,就能知道的道理,这就摆在他皇帝的眼前。
往往过于简单的事,朱元璋不屑于去想,百官中借此发财的一定不少,朝廷只要看到超过平均税收的税在被官员上交,真的有人会反过来调查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