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215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215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2)

目录

你怕是不知道我叶言能活到现在,成为推动改革大明制度的幕后黑手……你个小屁孩能辩过我?

当时。

“晋王殿下果然博闻强记,深谙经典,能言善辩,佩服。”李魁先给予了对方肯定,但话锋也随即一转,“然而,殿下可知,您方才所引《大学》八条目,首要为何?”

不等朱棡回答,他便自问自答:“正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殿下背诵如流,可曾深思,何谓格物?又如何‘格物’?”

他目光扫过朱樉和朱棡,最终落在老农那把沾满泥土的铁锹上。

“殿下言道,若无儒学明伦常、定名分,便无人去琢磨锻造铁锹?此言大谬!”

“远在三皇五帝,神农尝百草,轩辕制衣冠,乃至先秦墨家弟子钻研守城器械之时,儒学经典何在?”

“伦常名分之教,可曾阻止能工巧匠精益求精?恰恰相反,是百姓为了生存温饱,为了‘利其器’以‘善其事’,方才一代代摸索改进,此乃生民本能,何须等到圣人教诲方才开窍?”

这也是现代人确实有抨击儒学者,他们的思维逻辑……他们认为孔夫子所谓的教导万民乃是多余,很多事,万民会为了生活自己就去懂,自己就会去做。

叶言此言一出,对方就一愣,似乎道理……他才知道?

李魁也踏前一步,逼近朱棡,更加郑重的陈述自己的观点——

“殿下又引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本先生请问殿下,此语出自何处?”

“可是孔子教诲?孔子可曾说过,只需熟读诗书,明了伦常,这‘器’便能自然锋利?还是说,要想‘利其器’,终须亲手去锤炼、去比较、去试验,此非格物而何?儒学将其纳入体系,正说明其本包容万象,而非仅仅空谈心性!”

要知道孔子是言论是其弟子记载的,孔夫子乃包罗万象之圣人,此说其实在墨家也是存在的,总之战国的事很复杂……

但关键是!

“至于殿下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点,叶言控制的分身都摇了摇头,脸上竟然露出些许悲悯之色。

“此语历来断句有歧义,亦可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百姓认可,则让其施行;若不认可,则需教化使其明白。”

“啊?”

朱棡这下可没忍住,突然间失语的啊了一声,似乎第一次听到这种话。

他难以置信!

等一下,似乎,似乎真能这样理解?

卧槽!

叶言看到他那副震撼的样子,以及朱棣他们也后知后觉……突然觉得,嘶,标点符号还没推行吧?

更有趣了。

李魁等他们消化完,这才拍手的继续教导说:“你们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解读法吧?好!那么本先生再告诉你们一点。”

“即便依传统句读,孔子时代,教化未普及,或有其时代局限。然则,另一位圣贤孟子亦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若依殿下之解,将万民视为只知利欲、需严格管束的愚夫愚妇,岂非与亚圣‘民贵’之论相悖?这‘圣王教化’,目的究竟是使民昏,还是使民昭?”

“是儒学之下,孔夫子之言乃对,孟子之言乃错?”

他不再看脸色立刻微变的朱棡,转而指向那片藕塘和疲惫的老农。

“殿下问我,若无儒学教化,藕塘排布、时令把握可会有人总结传承?”

“那我也试问殿下,千百年来,是哪位儒学大师写出了《汜胜之书》?是哪位大儒编纂了《齐民要术》?”

自问自答,这答案也清晰的可怕。

“是这位老丈,是他的祖辈,是无数如他一般的农夫渔樵,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间,总结出了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真知灼见!”

“他们或许不识一字,不明一句《大学》,但他们所行,正是最朴实无华的格物!儒学可曾将这些宝贵经验奉为经典,纳入科举,令天下士子学习?”

孔子时期是有的,但后面解读他的儒学,那帮腐儒就是不断篡改儒学,曲解儒学为他们所用的大道理。

真是可怕啊。

“二位殿下!因此这问题的关键,并非儒学本身有无价值……孔孟之学,博大精深,我亦心怀敬意。”

“由此,真正的症结在于,后世儒生多将其窄化为寻章摘句的空谈,变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变为轻视实务、压抑百工的理论依据!”

“这才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偏执,这才有了视民生疾苦为‘微末’,将切实解决百姓困苦的学问贬为‘奇技淫巧’的傲慢!”

他最后看向朱樉,语气沉痛:“秦王殿下问,陛下定鼎天下,靠的是圣心之道还是格物?我答:二者皆有!”

“但根基在于实实在在的粮草、军械、兵马、民心!陛下出身微末,最知民生多艰,他若只信空谈,不信实务,何来今日大明?”

“而如今立国未久,若这‘惟有读书高’的训导,使得未来的诸位王爷,未来我大明士子皆如殿下先前一般,掩鼻厌弃这孕育万民的泥土,鄙薄这创造财富的劳作,则国本方是真被动摇!”

这一番话语,叶言可并未否定儒学全部,用《大学》强调格物之本。

用孔子的工欲善其事去点明实践之要;用孟子的民贵思想去驳斥愚民之论!

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