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模拟沙盘:铁血军魂 > 第69章 密码纹路

第69章 密码纹路(2/2)

目录

夏江在闪避时撞开了堆叠的弹药箱,箱体侧面\"金陵兵工厂1936.08\"的钢印在沙盘系统的粒子扫描下泛起蓝光,瞬间生成包括金属成分、漆面氧化程度在内的十二项物质分析报告。

系统比对显示,其数据与南京军事博物馆珍藏的同批次弹药箱光谱检测结果仅存在0.003%的误差,这种近乎完美的历史还原度,让整个虚拟战场的历史沉浸感陡然提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正进行一场代号\"量子风暴\"的多军种跨域实兵对抗演习。

夏河少校的数字化迷彩服后背已浸透出蛛网状的深蓝色汗渍

——这是脑机神经链接系统超负荷运行的生物特征警报。

他率领的数字化合成营在量子通信测试阶段突遭强电磁干扰,所有智能终端在刺耳的电流杂音中自动切换至一个尘封的频道:

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国军使用的摩尔斯-维吉尼亚双重加密波段。

更诡异的是战术平板上自动加载的作战地图,系统日志显示这份1:比例尺的南京城防图,其测绘数据竟与当代北斗卫星遥感影像高度吻合,紫金山等高线偏差值仅2.7个标高点,这种毫米级误差连现代数字地图都难以企及。

\"b区出现量子纠缠信号!\"

队员王铁柱的惊呼声在狭窄的巷道里炸响,他厚重的钢盔随着急促转身的动作震颤着,发出金属碰撞的脆响。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混凝土工事表面

——那些如鬼魅般浮现的弹孔,不仅数量、间距与四行仓库外墙的历史照片分毫不差,就连弹道角度都精确复刻了1937年的弹痕。

突然,单兵电台爆发出刺耳的电流杂音,随后传来一串加密指令。

技术兵小李的瞳孔骤然收缩,手指在解码器上飞速跳动:

\"是教导总队的'铁血'密码体系,这种五位数组合在淞沪会战后就失传了......\"

当最后一位数字被破译,整个小队陷入死寂

——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与88年前完全相同的作战命令,甚至保留着黄维将军那标志性的潦草签名和\"即刻执行\"的朱红批注。

陈墨,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密码专家,曾在多个战区执行过机密通讯任务,擅长在极端环境下破译敌方加密信息,其独特的解码技术多次扭转战局局势。

指挥中心突然响起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这声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划破了作战室的紧张氛围。

戴着圆框眼镜的陈墨少校正用他那根祖传的黄铜密码棒有节奏地敲击着全息投影台面

——这位三十岁的军情局天才有着令人费解的工作习惯:

他总喜欢用最原始的物理方式来思考最前沿的量子问题。

他左袖的电子臂章闪烁着幽蓝的光芒,上面循环播放着动态的《抗战密电汇编》,而他的右手却握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残片,那是1937年中国银行地下金库闸门的最后遗存。

\"不是简单的数据模拟。\"

陈墨突然将那块带着历史沧桑的残片重重按在量子计算机的感应区,金属表面立刻浮现出两套交错的密码纹路:

一套是军统局1942年才启用的\"中国黑屋\"密本,那些古老的密码符号在量子场中诡异地保持着完整形态;

另一套却是用最先进的量子纠缠算法加密的坐标数据,两组密码在金属表面形成了时空错位的奇妙叠影。

\"他们在用守军的脑电波频率作为加密种子!\"

陈墨的声音因震惊而微微发颤,镜片后的双眼紧盯着那些跳动的密码符号,

\"这些烈士的脑电波被数字化后,竟然成了跨越八十年的活体密钥...\"

当警报声第三次尖锐地撕裂控制室的空气时,黎落突然推开围在控制台前的同僚,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猛然扯开军装领口。

随着纽扣崩落的清脆声响,她锁骨下方那道泛着金属光泽的条形码纹身暴露在刺眼的应急灯光下

——这是二十年前西北戈壁滩上,那个穿着防护服在核爆观测点记录数据的年轻观测员留下的生物接口。

当带有体温的纹身与主控台识别区接触的刹那,所有电子屏幕同时闪烁血红色警告,操作权限如同瀑布般层层解锁,最终定格在那个尘封二十年的最高指令界面。

此刻整个基地的智能系统集体静默,只剩下手动操作面板发出机械的嗡鸣,像头被套上缰绳的野兽般令人窒息。

\"院士同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