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浮世绘 > 第328章 须尽欢7

第328章 须尽欢7(2/2)

目录

“开始画一幅新作。暂定名《距离的测量》。”

附带的照片是一幅画的起步阶段——深浅不一的蓝色背景前,两个模糊的人形被无数纤细的线条连接,那些线条有的紧绷如弦,有的松弛如呼吸。

她回复:“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少条线?”

几分钟后,寒声回答:“八千四百二十三条。每一条都是一种想念的方式。”

满天秋微笑着保存了这张照片,设为手机壁纸。然后她打开寒声送给她的速写本,开始画下今天的记忆——寒声在视频通话中的脸,身后是纽约的夜景。她技术依然生涩,但捕捉到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寒声眼中那种惯常的疏离下,有着一丝只为她融化的柔软。

随后的日子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常态。

寒声在博物馆准备现场创作,满天秋在片场背诵台词;寒声参加艺术论坛,满天秋接受媒体采访;寒声在中央公园观察鸽子飞行的轨迹,满天秋在发布会后台看着窗外的雨。

他们分享着各自世界的碎片:

寒声发来一张照片,是她酒店窗外一棵树的特写,叶子正在由绿转黄:“颜色变化的过程像一首缓慢的歌。”

满天秋回复一段语音,是她拍摄间隙弹奏钢琴的片段:“这是我这周学会的曲子,叫《秋日私语》。”

寒声在深夜写下一段文字:“今天有人问我创作的意义。我想起你站在雨中的样子,于是回答:是为了证明我们曾经真实地感受过。”

满天秋在凌晨收工后阅读这段话,眼眶微热。她拍下日出时分的城市天际线:“今天的光很像你画中那颗星星最后的光芒——在沉没前最灿烂的一刻。”

第十三天,寒声的现场创作演示日到来。

博物馆中央大厅座无虚席。寒声站在巨大的画布前,面前是各种颜料和工具。灯光聚焦在她身上,两百双眼睛注视着她的每一个动作。

她闭上眼睛,如满天秋建议的那样,在想象中回到工作室。烛光,雨幕,火焰,还有那个站在所有元素中央的女子,对她微笑。

当她睁开眼睛时,世界已经不同。观众消失了,只剩下画布和内心涌动的图像。

她开始作画,动作从一开始的谨慎逐渐变得狂放。颜料被直接泼洒,用手掌抹开;画笔如刀,刻画出深深的痕迹;金粉随风飘散,落在未干的油彩上。

她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只是跟随那股力量——那股自分离以来一直在体内积聚的力量。颜色选择出于本能,线条走向源于记忆,构图随着心跳而变化。

四十五分钟后,她放下工具,后退一步。

掌声如雷动,但她几乎听不见。她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片深蓝的海洋中,两束光从不同的方向射来,在中心交汇,形成一种新的颜色,一种无法被命名却充满生命力的色彩。

“这幅作品叫什么?”策展人激动地问。

寒声接过话筒,声音因长时间沉默而沙哑:

“《三周,二十一天,五万零四小时》。”

观众中传来理解的轻笑。但只有寒声知道,这个标题的真正含义——那是她们分离的每一分钟,是思念的量化,是两颗心跨越的物理距离。

当晚,她与满天秋视频通话,将手机对准这幅新作。

“这是我们,”寒声说,“在不同的世界里,创造着同一个频率的光。”

满天秋久久凝视画面,然后轻声说:“我数了数,连接我们的线条——确实是八千四百二十三条。”

寒声惊讶地挑眉。

“我放大了你发来的照片,”满天秋解释,“一条条数的。昨晚失眠,就做了这件事。”

这个过于认真甚至有些傻气的举动,让寒声感到一种几乎承受不住的温暖。她第一次明确意识到,那段连接她们的不是偶然的共鸣,而是经过计量的、坚定的选择。

“六天后我回来。”寒声说。

“我已经开始倒计时。”满天秋微笑,“工作室的山楂糕,我买了一盒新的。”

通话结束后,寒声站在酒店房间中央,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急切。分离尚未结束,但回归已经开始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她打开速写本,画下满天秋在视频中的笑脸,然后在下方写道:

“有些距离,不是为了分离,而是为了证明连接的力量。”

窗外,纽约的灯火依旧冰冷,但她已能从中看到归途的轨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