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兰斯洛特,晋升白银阶(2/2)
这时,于幽蓝湖泊深处的那道婀娜倩影适时地发出声音,她清冷的语调中流露出一股不难察觉的喜悦。
话音刚落,这场幽蓝湖泊上发生的异象便迎来了落幕。
伴随着水立方空间迅速溃散,兰斯洛特也重新回归湖泊。
这时。
一艘浅蓝色、同样以水流塑造出的小船出现。
船上还躺着一位昏迷的少女,少女容貌清秀。
无疑,这正是兰斯洛特收服的三阶水之精灵。
而船上承载着正是兰斯洛特青梅足马薇薇的肉身。
三阶水之精灵在感应到兰斯洛特的试炼结束后,便现身于平静下来的幽蓝湖泊之中,并飘到了兰斯洛特身旁。
兰斯洛特身为它的主人,自然也相互感应它的到来。
于是,他很快接触到了三阶水之精灵塑形出的这艘小船。
而就在他触碰到三阶水之精灵的水流时。
三阶水之精灵的水元素气息顿时高涨。
是兰斯洛特Lv.4「湖神的加护」,令它在接触兰斯洛特时得到巨大的增益。
顿时,其船身空间由原本勉强承载少女薇薇扩大到加上兰斯洛特都还能轻松承载两人的程度。
于是。
兰斯洛特上船后,用意念与它沟通,让它往湖泊岸边划去。
三阶水之精灵得到指令后,听话地执行。
片刻时间过后。
来到湖泊岸边。
兰斯洛特看到了驻足于此的亚瑟与高文。
“恭喜你,我的骑士兰斯洛特!”
亚瑟在见到兰斯洛特,感受到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股稳定的白银阶波导气息后,由衷地为他喝彩:
“成为一名白银阶骑士了。”
“恭喜你,但你不要太得意了。”
而他身旁的高文,则是撇过头去,小声地恭贺一句后,又赶紧补充道:
“因为我和亚瑟大人很快就会追上你,并且反超你!”
“我始终相信亚瑟大人一定会走得比我更远!”
在听到高文的叫嚣后,兰斯洛特立刻离开三阶水之精灵塑形的小船,然后快步来到亚瑟面前,尊敬地朝他鞠躬,行了一个标准的骑士礼。
紧接着,他抬起头,以十分认真的口吻继续说道:
“我也依旧坚定,愿跟随亚瑟大人,成为您的坚盾,为你而战。”
话音刚落。
兰斯洛特手上那面水流圆盾似乎也感应到他的意志,荡漾出一阵强烈的水元素波动。
而很快,这面水流圆盾便溃散成一股湍流。
而原先于水立方空间内他着身的那套湛蓝色骑士铠甲,此刻也是伴随这面水流圆盾溃散的湍流,迅速如潮水般褪去。
两股湍流汇聚在一起,尽数收纳回他右手背上的那枚水滴印记之中。
现在,再仔细看向兰斯洛特右手背上的那枚水滴印记。
会发现其周围,出现一个小型的圆盾符号以及精细的铠甲纹路。
回看亚瑟。
“很好!”
他上前拍了拍兰斯洛特的肩膀,对他的忠心表达了认可。
兰斯洛特顿时也抬起了头,脸上露出不加掩饰的喜悦神色。
不过,很快。
他便收敛起喜色,回过头,看向躺在三阶水之精灵塑形小船上昏迷的少女:
“亚瑟大人,薇薇的灵魂状况怎么样了?”
“她的灵魂被我用棱镜魔法,暂时固定在了这只陶土人偶上了。”
这时,梅林拄着他的实木法杖,出现在众人面前。
众人听罢,不由得看向他的另一只手。
这只手上正拿着一颗看起来十分粗糙、半臂长的陶土人偶。
梅林来到兰斯洛特面前,将这只陶土人偶递出去,然后开口:
“亚瑟阁下,还记得我之前说过,菈妮小姐和薇薇小姐两人身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魔女同质化」迹象吧?”
“嗯,是的。”
亚瑟顿时意识到这件事,当时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追问下去。
而刚刚在工坊正厅客桌交谈时,他都没有意识到薇薇的灵魂从菈妮小姐身体里剥离出来后,却为何没有见到她本人?
现在想来,自己似乎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回看梅林。
他继续开口:
“薇薇的灵魂并不完整,这件事我想薇薇安女士应该告诉过你吧,兰斯洛特?”
说罢,他转过头,看向眼前这片幽蓝的湖泊深处。
那道婀娜的倩影原本静静地伫立着。
但在见到梅林出现后,她冷哼了一声,而后身影迅速黯淡,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嗯,是的。”
此刻,兰斯洛特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梅林递来的陶土人偶上,他一边点了点头,一边接过它。
在触碰到这只陶土人偶时,兰斯洛特久违地感到一股亲切感。
他清晰地感受到这只陶土人偶在他手中出现自主晃动的迹象。
紧接着,他的耳畔更是传来一个清冷的少女声音:
“兰斯,我好想你。”
兰斯洛特在经历了湖中仙女薇薇安施下的试炼后,成功晋升白银阶,生命种子与「灵魂本源」共鸣,发生质变。
现在的他,能够初步感受到灵魂层次的事物。
于是,他在感受到这只陶土人偶中传递出的熟悉灵魂波动后,选择将她轻拥在怀里。
并用轻柔的声音开口:
“薇薇,我也是。”
亚瑟望着兰斯洛特与薇薇别样的重逢,内心感慨万分。
他看向梅林,询问道:
“梅林先生,薇薇的「魔女同质化」状况很恶劣吗?”
梅林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露出迟疑的表情:
“薇薇的灵魂之中,「巫术因子」积累的速度与菈妮小姐没有太大差异。
但她的灵魂因其灵魂并不完整的缘故,灵魂中出现的「巫术因子」在积累时,出现导向她另一半灵魂的重构迹象。”
“嗯?”
亚瑟皱起眉头,追问道:
“「巫术因子」对灵魂的重构,那重构出的另一半灵魂,是属于薇薇,还是......”
梅林接着亚瑟的猜测说下去:
“恐怕是属于魔女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