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2)
后半区却一片狼藉:翻倒的书柜、碎裂的瓷器、垂落的窗帘。沙发旁横卧着伤痕累累的仿真假人,衣物凌乱,俨然凶案现场。
“考核任务分。”何晨说明,“指认受害者、辨别凶器、找出凶手遗留证据。”
“明白了。”
孟浩不再多言,兴致盎然地开始勘察这片人造的犯罪现场。
不得不说,亲临现场和凭空构思剧本完全是两种体验。
当初参与《法医秦明》拍摄时,孟浩接触过不少\"案发现场\"。
可那些场景毕竟出自他的设计,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
况且刑侦剧的重点在于法医鉴定和线索排查,而眼前这场\"考核测试\"却更贴近推理模式,让他瞬间切换成\"侦探模式\"。
他在房间里踱步两圈,仔细检查了仿真假人,最后俯身查看家具底部。
不到五分钟,孟浩就回到了起点。
站在门口沉思片刻,他先是会心一笑,继而轻轻摇头。
何晨被这表情变化弄得一头雾水:\"孟老师有发现了?\"
\"基本清楚了。\"
\"这么快?\"何晨难以置信地睁大眼睛。
孟浩笑着指向室内布置,条理分明地分析起来。
\"第一位受害者颈部存在切割伤和勒痕。仔细观察会发现勒痕覆盖在伤口之上,说明是先遭割伤后被勒毙。顺便夸一句,道具组对伤口生活反应的处理相当专业。\"
何晨无奈笑道:\"这要感谢孟老师推荐的道具团队。\"
看来道具过于逼真也不全是好事。
既然是推理类综艺,凶案现场和受害者自然必不可少。
孟浩把合作过的《法医秦明》道具团队介绍给了何晨,毕竟他们经验老到。
当然特意嘱咐这次只需使用硅胶假人。
道具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本就是做仿真模型的专家。
\"凶器方面,路由器后插错的网线接口有明显弯折,应该就是作案工具。\"
\"至于凶手遗留的物证......\"
孟浩用袖口包裹着拾起半张碎裂光盘:\"想必是这个。边缘残留的血迹应该还带着凶手的生物痕迹。\"
何晨终于按捺不住好奇:\"这些细节孟老师是怎么发现的?我们明明设计得很隐蔽啊!\"
孟浩解释道:\"起初我也没头绪,只是觉得现场违和。后来注意到cd架倒得蹊跷——沙发后方打斗痕迹合理,但前方物品整齐,唯独cd架倒塌就显得刻意。\"
他最初也没想通这点,直到看见满地光盘碎片才恍然大悟。
要藏一片碎玻璃,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满地玻璃碴。
还原经过应该是:凶手先用碎光盘划伤对方,失手掉落后又用网线实施了致命一击。
结束之后,他翻遍了每个角落也没能找到那半片残骸,最终只得掀翻cd架,将破碎的光盘散落一地,借此混淆视听。
关键证物究竟藏在何处?
最初的地面一尘不染,所有物品尽收眼底,但行凶者却遍寻不着——这意味着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遗落在某个隐蔽的缝隙,要么被人刻意隐匿。
孟浩此时耍了个小聪明。他认为若是前者,便属于刑侦技术范畴,与节目主打\"推理\"的定位不符;若是后者,在场除了凶手只剩受害者,很可能是垂死挣扎时留下的线索。
果然,他在死者裤袋内侧摸到了那半张光盘。
\"精彩!\"
何晨拍手赞叹:\"孟老师果然厉害,和我们预设的推理路径丝毫不差。\"
\"主要是看多了推理套路。\"孟浩谦虚道,\"节目组又遵循常规模式,自然解得快。不过说实话,这个关卡确实偏简单,很多线索都太直白了。\"
\"毕竟是入门测试嘛。\"何晨解释道,\"难度太高对观众也不友好,他们又看不到实景。\"
话虽如此,孟浩的解题速度还是远超预期。节目组原想借他的体验展示实力,本以为至少能困住他半天,谁知不到十分钟就通关了。
何晨不禁担忧:下午何炅和撒贝宁也要来测试。这两位智商超群,撒贝宁更有多年法制节目经验,该不会也十分钟就破关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