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 > 第187章

第187章(2/2)

目录

但所谓\"收视保证金\"就令人费解了。

购片方的说法是,为避免收视惨淡,必须向\"专业机构\"购买\"收视运营服务\"。

\"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花钱买收视。\"刘军直言不讳,\"对方承诺只要付钱,不仅能保障收视数据,还能优先排播。\"

\"多少钱?\"

\"单集50万,支持日结,但不得拖欠。\"

\"!\"

孟浩怒极反笑。

这一刀直接砍掉近三成收益。更讽刺的是,电视台给的分期付款,这边却要按日结算。

弧光首笔到账约2800万,光这笔\"保证金\"就要2000万。加上宣传费用,等于还要倒贴钱。

\"哪家卫视的要求?\"

\"不是某一家,\"刘军摇头,\"所有卫视都这样,只是金额不同。芒果台开价50万,还说看在我们有合作的份上给了优惠。\"

\"那我是不是该感恩戴德?\"孟浩语带讥讽。

刘军完全理解这种反应。他初次听闻时同样觉得荒唐。

这类灰色操作在视频平台也存在,但都是暗箱操作。像电视台这般明目张胆的实属罕见。

关键是制片方别无选择。既然能抬升收视,自然也能打压收视。

目前采用的索福瑞城市网统计体系(cS52城),通过抽样调查推算出整体收视数据。

这是一种经典的抽样调查方法,早在二十世纪就被全球多个国家应用于影视市场评估。其优势在于操作便捷高效,但弊端是样本数据极易控。

这类数据操控分为线下与线上两种形式。

线下手段较为传统:或在样本户居住区域集中投放广告、设立宣传展板,潜移默化改变其收视习惯;或直接贿赂样本户,通过金钱礼品诱导其虚报收视数据。

不过这些手法主要流行于技术落后的年代。随着电视信号数字化升级,机顶盒普及使收视数据可直传后台,人工统计逐渐被淘汰。

利益集团随之转向线上,利用黑客技术拦截或篡改索福瑞后台数据,实现对样本的污染。

两种手段均屡试不爽,早有前车之鉴。

2016年末,浙江卫视播出古装剧《xx私房菜》,由当红演员马天余和爽子主演,题材属热门古偶类型,正常收视至少应有0.7然而开播后收视惨淡:首播0.2,次日跌至0.1。播出不足一周便遭腰斩。

剧组公开控诉浙江卫视,引发行业震动。多家制片公司联合声援,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称\"打击收视造假黑产\"。

声势虽大,最终却无实质进展。

如今弧光影视的遭遇印证了这点——电视台依旧维系着这条黑色产业链,且运作愈发成熟。

除伪造收视数据克扣尾款外,电视台还惯用压档手段。面对催问,永远以\"排队中\"搪塞。

部分剧集被积压三五年,待播出时题材过时,甚至出品方早已倒闭。所幸近年视频平台崛起,为片方提供了网播渠道,才稍制衡电视台的垄断。

互联网资本的花招终究逊色,传统领域的\"创意\"才是真绝活。

孟浩指尖轻叩桌面:\"军哥,这事你怎么想?\"

刘军拧眉道:\"电视剧领域我们毕竟是新人。行业规则合理与否,单凭我们难以改变。只要总体盈利,这笔钱就当喂狗了。\"

孟浩闻言失笑,\"喂狗\"二字倒是精准。自愿投喂无妨,被迫施舍却令人窝火。

沉吟片刻,他对刘军说:\"电视台那边先拖着,等我摸清具体xx的底细再做决定。\"

弧光影视与华策、正午阳光、郭靖宇的长信影视等电视剧巨头均有合作。孟浩计划先探听行业虚实,再谋对策。

孟浩与侯洪亮、傅斌星等人深入交流后,逐渐理清了收视率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

这一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十年前就有相关报道。进入2010年代后,随着影视行业的繁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类似的新闻。2015年,总局电视剧司曾联合央视,推动各大电视台签署\"自律公约\",明确反对唯收视率论,禁止在购片合同中以收视率作为定价依据。

然而,签约容易执行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