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2/2)
\"王记者好。\"孟浩与他握手,同时向旁边调试设备的团队点头示意。
胡润显然颇为重视这次采访,派出了四五人的团队。
\"这个专题除了我,还有哪些人入选?\"
\"我们分为两个板块,\"王记者解释道,\"一是像您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二是继承家业的二代。每部分四人,共八位。\"
白手起家组除孟浩外,还包括喜茶创始人聂云宸、deel联合创始人王硕及anner咖啡的陆剑霞。
四位都是90后,按资产排序,陆剑霞因刚获A轮融资暂居末位,孟浩则稳居榜首。
\"你们估算我的资产是多少?\"孟浩饶有兴致地问。
\"数据源自公开资料,可能存在误差。\"王记者先铺垫了一句,\"根据调研,您目前的资产约153亿元。\"
\"有意思,\"孟浩轻笑,\"这数字怎么算的?\"
\"主要参考弧光影视的估值,以腾讯去年150亿收购报价为基准。其余部分来自您关联的泰洋川禾、奇异tV等企业。\"
\"腾讯的报价都没成交也算数?那只是个意向数字。\"
\"由于弧光未进行过融资,估值确实难以精确。\"王记者略显局促,\"但腾讯的报价在资本市场具有标杆意义,我们以此作为核算依据。\"
顶级资本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仅凭一个报价就能成为企业估值的参照点。
孟浩心知胡润尚未掌握启明创投的情况,否则数字至少增加六七十亿。
采访内容与其他媒体大同小异,无非是创业历程和发展故事。
对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孟浩早已驾轻就熟,稍作调整便能应对。
当然,他并未忘记此次采访的真正目的。
谈话进行到一半,孟浩\"随口\"聊起自己曾经投资电商平台的经历。
\"孟总还涉足过风险投资?\"
\"不算风投,只是觉得影视行业风险较高,想分散资金。当时考察了几家初创企业,最终选中一家。\"
\"看来孟总在商业决策上很稳健。\"王记者顺势问道:\"这家公司现在发展如何?\"
\"赶上电商红利期,成长速度不错。\"孟浩语气平淡:\"前阵子刚完成上市,总算有了回报。\"
\"确实很......等等?\"
王记者突然怔住——\"三年前投资\"、\"电商平台\"、\"近期上市\",这些关键词莫名熟悉。
\"冒昧问下,您投资的是哪家平台?\"
\"拼多多,就是上个月Ipo那家。\"孟浩回答得干脆利落。
\"......\"
会议室骤然安静。胡润团队交换着震惊的眼神,原本普通的专访竟挖出重磅消息。
王记者立即调整采访方向,重点追问拼多多投资细节。孟浩也乐于分享,从天使轮融资讲到启明创投阶段,尤其强调后者——他需要借此向业界展示弧光的资本实力。
\"这段务必全程录像!\"王记者低声叮嘱同事,内心激动难抑。作为财经记者,他太清楚拼多多上市引发的资本热潮。天使投资、三年持有、百倍收益,这些要素足以引爆全网。
兴奋之余也有些焦虑:临时获得的猛料缺乏前期准备,提问只能临场发挥。更棘手的是,这些内容足够单独做期人物专访,若压缩进现有专题实在可惜。
他暗自盘算着,若算上拼多多的股权资产,孟浩个人财富将突破220亿,完全有资格冲击胡润主榜单,而非局限于青年精英榜单。
王记者回忆着胡润榜单上的富豪们,220亿区间聚集着完美世界池宇峰、中通快递赖梅松、鱼跃医疗吴光明父子等业界翘楚。
虽然孟浩的个人财富未必能超越这些企业掌门人,但新晋富豪的光环依然令人瞩目。对普通记者而言,这都是需要仰望的存在。
待孟浩结束谈话,王记者谨慎地提出请求:\"孟总,能否约个专访?这次报道比较仓促,我们想专门准备一期深度访谈。\"
\"可以。\"孟浩爽快答应,\"不过具体时间要另约。\"
\"完全按您的时间安排!\"王记者连忙应承,又试探道:\"这期报道需要提及拼多多吗?\"
\"按原计划就行,拼多多留到专访再说。\"孟浩显得从容不迫。
——
胡润杂志迅速刊发了专题报道,在业内激起不小波澜。虽然估值数据并非新闻,但孟浩透露的扩张计划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引得众多中小影视公司纷纷抛来橄榄枝。
在资本寒冬中逆势扩张的宣言,让弧光影视瞬间成为焦点。对这些寻求合作的公司而言,150亿与230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值得攀附的参天大树。
这场意外的关注潮虽超出预期,却也为弧光带来了新的机遇。
合作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弧光手中,这些项目可以慢慢筛选,说不定就能发现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