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2/2)
文件列举了明星扎堆、天价片酬、数据造假等七大问题,并推出对应整改措施:
一、全行业立即开展税务自查,年底前主动补税可免于处罚;
二、严格执行限薪令,主演片酬占比不得超过总成本70%;
三、全面整治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数据造假行为;
四、2019年起启用全新广电大数据系统替代传统收视统计;
五、清理网络水军及违规营销号;
六、网络视听内容与传统影视审核标准统一;
七、限制明星及其子女参与综艺节目。
新规犹如七把利剑,招招直击要害。影视公司纷纷开始查账补税,部分从业者甚至选择注销逃离。资本市场同样受到冲击,影视板块股价持续探底。
曾经喧嚣的娱乐圈此刻噤若寒蝉,真正的寒冬已然来临。
\"我才闭关多久?行业怎么就变天了?\"
某间杂乱的工作室内,消瘦不少的导演郭凡盯着新闻喃喃自语。自新片杀青后,他常年辗转于各大特效工作室,最近半年更是以办公室为家,对这场席卷行业的风暴毫不知情。
“别理他们,都是些无聊的旧事。”孟浩漫不经心地说:“这些人整天为了一点蝇头小费勾心斗角。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星辰大海更有意义。”
此刻,他们正在郭凡的后期工作室里,贡格尔和十几名后期制作人员也在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流浪地球》终于完成了最终剪辑。中影即将举办首映会,郭凡特意请孟浩提前审看,以便在正式放映前做最后的调整。
孟浩刚刚看完成片,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出色。
不,准确地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冰封的末日景象,巍峨的行星发动机,深邃太空中的空间站……六个特效团队用两千多个特效镜头,共同构建了这个震撼的“人类末世”。
当镜头从地面缓缓升起,最终定格在那颗蔚蓝星球时,孟浩脑海中浮现出卡尔·萨根的名言——
“那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每个你爱的人,认识的人,听说的人……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这颗暗淡的蓝点上。”
“想什么呢?”
郭凡注意到孟浩出神的样子,开口问道。
“没什么,只是突然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
“只要有《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存在,影视行业的冬天就永远不会真正到来。”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4.2光年外的新太阳会带来怎样的家园,但从今天起,人类的勇气与坚韧将永远镌刻在星空之下。这场跨越两千五百年的壮丽征程,将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
中影基地的放映厅里,IAx巨幕上,地球拖着淡蓝色尾迹在宇宙中航行,演职人员表徐徐浮现。
灯光亮起,照亮了在场所有人。孟浩、郭凡、吴景等主创人员,剌培慷、宋歌、陈止希等投资方代表,以及中影、京北文化等出品发行方的工作人员都坐在其中。
电影虽已结束,但众人仍沉浸在剧情中,低声交谈着,无人起身。
在座的各位几乎代表着中国电影界的半壁江山,比《流浪地球》场面更大、特效更精良的电影他们见过不少。
但从未有一部像今天这样令他们感到震撼。
因为,这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科幻巨制。
“太厉害了!”
吴景压低声音,难掩兴奋地对孟浩和郭凡说:“拍摄时我就觉得不一般,没想到成片效果更惊人!”
孟浩和郭凡相视一笑,转头对吴景说:“现在不会再说我忽悠你了吧?”
吴景瞪大眼睛:“我进组以来,什么时候骗过你?早知道电影能拍这么好,我肯定第一个报名。”
三人相视而笑。没人觉得吴景在说空话,他一向说到做到。
正说着,喇培康朝他们招手。
“片子拍得不错。”中影掌门人开门见山,目光转向郭凡:“郭导这几年的心血没白费,成品超出预期。”
郭凡连忙摆手:“全靠领导支持,我只是按计划完成。真正关键的还是孟浩和吴导,没有他们,效果至少要打三折。”
“听说小孟拉来一半投资,小吴还自掏腰包补拍。”喇培康感叹道:“年轻人是行业未来,中国电影要靠你们了。”
作为推动改革的中影掌舵人,喇培康肩上担子不轻。他力排众议调整战略,送年轻导演赴美学习,取消保护月增加引进片。《流浪地球》这批科幻片,正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