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贞观第一狂徒 > 第70章 舌战大儒阎立本

第70章 舌战大儒阎立本(2/2)

目录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侯君集,忽然阴恻恻地开口了:“陛下,薛少监此弩,确有其独到之处。然,臣观其结构复杂,用料考究,造价必然不菲。如今国用艰难,北伐在即,若全军换装此弩,恐国库难以支撑。且此弩新造,未经战阵检验,可靠性存疑。臣以为,还需从长计议,小范围试用为妥。”

他避开了性能的锋芒,转而从成本和可靠性上发难,意图拖延甚至扼杀这项革新。

薛斩早就料到会有此一说,他立刻出列,对着李世民躬身道:“陛下!侯尚书所言,确有道理。然,末将计算过,改良弩因加装滑轮、改制望山,单具造价,约比制式弩高出两成。但请陛下与诸位大人细想,一具弩机,造价再高,能高得过一名训练有素的弩兵性命吗?能高得过因射速慢、精度差而贻误战机、导致战败的损失吗?”

他声音激昂,目光扫过侯君集和阎立本:“至于可靠性,末将愿立军令状!此弩结构,末将反复验算,关键部位加固,绝无强度隐患!若北伐军中,因弩机质量问题导致任何事故,末将愿承担一切罪责!”

“再者,”薛斩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稳,“末将献上此改良之法,并非要求立刻全军换装。可先于‘狂字营’及部分精锐中列装试用,于北伐中检验其实战效能。同时,军器监可继续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如此,既不耽误北伐大局,又可稳步提升我军战力,岂不两全?”

他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既展现了担当,又提出了可行的过渡方案,将侯君集的刁难化解于无形。

侯君集被噎得一时语塞,脸色更加阴沉。

而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尚未表态的阎立本身上。这位将作监少监,古制的扞卫者,面对这无可辩驳的实测结果,以及薛斩这番掷地有声的陈述,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信仰的“古制”、“正道”,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迂腐和可笑。他一生追求书画意境与营造法度,自以为秉持圣人之道,却在此刻,被一个他视为“武夫”、“幸进之徒”的年轻人,用最直接的“器”之利,击碎了他坚守的信念。

他脸色变幻,时而涨红,时而苍白,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带着无尽复杂情绪的叹息。他缓缓走出人群,来到场中,先是向御座上的李世民深深一躬,然后转向薛斩。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这位以耿介清高着称的丹青圣手、将作少监,对着薛斩,这个年纪足以做他子侄的年轻将领,郑重地拱手,深深一揖。

“薛将军……”阎立本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前所未有的诚恳,“是阎某……坐井观天,固执己见了。今日亲眼所见,方知格物致用,亦可利国利民,亦是圣人之道!将军之才,阎某……佩服!日后在格物之道上,还望将军……不吝指教!”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阎立本竟然当众认错,并向薛斩执弟子礼?!这简直比改良弩本身更让人震撼!

薛斩也微微动容,他没想到阎立本如此耿直,竟能放下身段和成见。他连忙侧身避让,拱手还礼:“阎少监言重了!末将只是偶有所得,岂敢当‘指教’二字?日后还需与阎少监及诸位大匠多多切磋。”

李世民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脸上终于露出了畅快的笑容。他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打破陈规、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这种知错能改、务实求真的态度!

“好!好!好!”李世民再次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充满了帝王的决断,“实测结果,一目了然!薛卿之改良,确能强军!阎卿能幡然醒悟,亦是国之幸事!”

他站起身,目光扫视全场,最终定格在薛斩身上,朗声道:“朕意已决!薛斩所献弩机改良之法,甚善!着即由军器监与将作监联合,依薛斩所献图样制法,全力督造,优先装备‘狂字营’及北伐前锋精锐!各边镇军器作坊,亦可依图仿制!兵部、户部需全力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克扣!”

“臣等遵旨!”李靖、房玄龄等重臣齐声应诺。侯君集和崔署令虽心中不甘,但在圣意已决的情况下,也只能低头领命。

“薛斩献策、改制有功,擢升为正四品上忠武将军,仍领千牛卫中郎将、军器监少监事!”李世民再次封赏,显然对薛斩满意至极。

“末将谢陛下隆恩!”薛斩单膝跪地,声音沉稳。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更凶险的挑战。

校场实测,以薛斩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改良弩的锋芒,第一次在这个古老的帝国面前,展露无遗。而薛斩,也凭借着实打实的功绩和敢于碰硬的态度,在帝国的军工领域,初步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包括阎立本在内部分技术官员的尊重。

然而,侯君集离去时那阴冷的一瞥,以及崔署令眼中未能完全掩饰的嫉恨,都清楚地告诉薛斩,斗争远未结束。他推动的变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和固有的观念。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

但无论如何,今日,他赢了关键的一仗。大唐的军械,将因他而开始悄然改变。而属于“狂字营”的、更加犀利的獠牙,也正在加速锻造之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