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2/2)
“昔日秦孝公在位时,曾发掘一处上古遗迹,获益甚丰,秦国自那时起逐渐崛起,如今已称雄七国!”
“听说现今九鼎之一已认可秦王嬴政,秦国也因而日益强盛!”北冥子低吟道。
“九鼎?不是早已下落不明了吗?”张良惊讶地问道。
“哪有什么不明下落,不过是被人刻意隐藏罢了。当年周武王灭商后夺得九鼎,周成王将其安置在洛阳,几百年相安无事。如今周室衰微,自然保不住九鼎了。”北冥子轻笑一声。
“我曾听闻秦惠王重用张仪时曾想夺取九鼎未果,而秦武王因举雍州鼎受伤而死,是真的吗?”张良好奇地追问。
“确有此事。九鼎乃是至宝,威力恐怕比我那柄古剑还强得多,非真命天子不可触碰。当年秦武王试图举起雍州鼎,被其所伤,当日便去世了。”
“但后来,九鼎被七国联手夺走,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传言秦国独得三鼎,其余六国中,除韩国外各得一鼎,尚有一鼎下落不明。不过这个消息是否属实,还难以确定。”
“九鼎是国之重器,据说能影响国运,可大可小、能重能轻,甚至虚实变幻,威力无穷,因此很难判断各国是否真的得到了九鼎。”
“但秦王嬴政获得雍州鼎的认可,应该不假。自周武王之后,这还是首次有人得到九鼎认可,因此对待秦国不能以寻常国家论之。”北冥子叮嘱道。
“这些事您是从何处得知的?”张良不禁诧异。
“东皇太一告诉我的,此事应当不假。不过明日见到嬴政后,我还要再确认一番。若他真得九鼎认可,我们天宗必然要全力支持秦国。”北冥子沉声道。
张良一直对九鼎传说很感兴趣,可惜从未得见,听北冥子这么说,心中不禁涌起探究的念头。
“你小子可别打九鼎的主意,那东西比苍龙七宿还玄乎。历代多少高手觊觎九鼎,最终都不得善终。”
“据说九鼎是国之神器,受万民供奉,拥有滔天之力。若非帝王之身触碰,必遭反噬;若无帝王之资,也得不到九鼎认可。”北冥子郑重说道。
“您老放心,我心里有数,最多只是观摩一下,绝不会轻举妄动。”张良笑道。
“你最好记住。社稷神器,不是我们修道之人能碰的。”北冥子叹息道。
张良微微点头,心中对九鼎多了几分猜想。
前世曾听闻,九鼎中有一鼎遗落在泗水,秦始皇东巡时曾专门去打捞却一无所获。后来刘邦任泗水亭长时得到九鼎认可,众多豪杰相随,最终建立四百年大汉基业。
在前世这不过是传说轶闻,但如今想来,在这个世界里,遗失的那一鼎或许真的沉在泗水之中。
“或许该去泗水探寻一番!”张良暗自思忖。
据北冥子所言,九鼎其余八鼎定然被各国瓜分,如此重器必被严密珍藏,想要观摩研究绝非易事。但若泗水中真存有最后一鼎,或许能寻得踪迹。
“不知咸阳城中的奇异波动是否与九鼎有关?”张良暗自思量。
次日清晨,扶苏再度来访,此次未与蒙恬同行,而是随昌平君前来。昌平君年约三四十,面容刚毅,目光深不见底,气度沉稳从容。他微笑时却如暖玉生辉,令人如沐春风。
张良望向扶苏,发觉这位公子颇得昌平君君子风范的真传,习得六七成气度,却未承袭其深沉老练。
寒暄过后,昌平君拱手道:“北冥子前辈,秦王邀二位入宫一叙。”
“老道久仰秦王威名,早欲拜会,有劳二位引路。”北冥子含笑应允。
张良默立北冥子身侧,仍作隐形之人。不料昌平君目光扫过,轻笑道:“这位便是寒国张良张子房?果然年少英才。扶苏,你们年轻一辈当多往来,也好结识他国才俊。”
“昌平君过誉。如今唯有道家天宗张良,再无寒国张良。”张良神色淡然,心中却将昌平君暗斥数遍。
“见过子房兄。”扶苏未理会二人言语机锋,径直含笑施礼。
“扶苏公子。”张良无奈还礼,对昌平君将其归为寒国人之举暗生恼意。
所幸驿馆距秦王宫不远,张良与扶苏沿途浅谈片刻便至宫门。张良对扶苏印象尚可,确是个温润君子,不似韩非工于心计。若非其身为嬴政长子,倒值得深交。
步入秦王宫,众人缄口前行,直至大殿。嬴政端坐王位,身形稳如山岳,未露半分武者气息,却自带磅礴威压,令人不敢直视。心志不坚者见之,恐要当场跪拜。
“不愧千古一帝,果有帝王威仪。”张良暗叹。
他对嬴政满怀好奇,却无臣服之意,目光坦然端详这位君王。
“见过秦王。”北冥子执平辈礼。
张良随之行礼,目光仍停留在嬴政身上。
“二位不必多礼。”嬴政起身步下王座。
忽然嬴政目光骤变,直直望向张良。
那一刹那,嬴政眼中似有天地的威压,仿佛万物皆须俯首称臣,连张良也仿佛听见一声高亢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