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秦:我的底牌是仙尊 > 第116章

第116章(2/2)

目录

只听东君语气凝重地说:“你真是命大。若我猜得不错,这种大雕在古籍中有所记载,它的真实名字是‘紫血神雕’。”

“传说它的血脉源自金翅大鹏,却在传承中产生异变,体内生出一缕紫血,最终凝成头顶那束紫色羽毛。”

他的速度快得惊人,力量更是大得可怕。

据史书记载,巅峰时期的他只需一振翅膀,便能将整座山掀飞——这些原本只是神话中的传说,没想到竟真的被我们遇见。这几天的经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张良点了点头,这世界的秘密,恐怕远不止我们所知的这些。

两人闲聊片刻后,便盘膝坐下,静静感受体内那颗果子带来的药力。药效持续不断,缓缓愈合伤势,连原本恢复不多的真元也在迅速回升。

……

不远处,始终隐现的黑衣人正远远注视着他们。

当看到张良取出赤色果实时,他低声自语:“真是好运……这里总共只有四棵圣树,竟被他们遇到一棵。没想到他还能从紫血神雕爪下逃脱……也许希望真在他们身上。但这次代价太大,我必须谨慎,不能让我几百年的布局毁于一旦。”

黑衣人正感慨时,却不知张良在初到此地时还曾得到另一颗果实——正是那颗青色果实将他从濒死状态救回。那也是四圣树之一。

若黑衣人知晓此事,恐怕就不是笑着感叹,而是会破口大骂了。四圣树之中,他自己也只尝过一颗。若知道张良如此“暴殄天物”,他恐怕恨不得立刻将张良撕碎。

稍作休息后,张良决定再度出发。此地不宜露营,必须找到更安全的地方过夜,荒郊野外的此处无法保障安全。

张良背起东君,略一感应体内,发现状态比之前好了许多。若此时再遇紫血神雕,他绝不会像之前那样狼狈逃窜。

两人一路前行,黑衣人如幽魂般无声地尾随于后,穿梭于山谷间,紧盯着前方的张良与东君。

当夜,张良背着东君,带着小金猴,在一处山谷中落脚。

这里相对安全。晚餐是从小溪中捕来的一条鱼,虽分量不多,但也勉强够两人一猴分食。

一直跟在后面的黑衣人见他们停下休息,便从另一条路绕到了他们的前方。

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座坟墓。

那坟墓和张良之前见过的两座,几乎一模一样。

黑衣人走到坟前,燃起三炷香。

之后便静着等候。不久,坟头渐渐飘起青烟。

烟雾缓缓聚成一个老者的身形。“你来做什么?几百年来你一直在此游荡,是我们几个看着长大的。你要做的那件事,我并不赞同,你也清楚。有些事我拦不住你,但我也不认为你会成功。这儿就是我们的宿命,即便真能离开这里——”

“我们又能去哪儿?已经在这里几千年了。”

“这地方外人进不来,进来了更别想出去。”

“此地对我们而言,既是宿命,也是囚笼。”

黑衣人听完老者的话,开口说道:“二师叔,你难道就甘心一直待在这儿?当初是你们照顾我、栽培我。有些事你们看不清,我却看得分明。那些人把你们安排到这里,根本就没安好心。”

“这是一场阴谋,二师叔。”

“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

老者闻言,抬头望向远空,嘶哑地笑了笑。

“其实我早明白了。可那又如何?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们既是败者,就该接受惩罚。”

“就算我们还留在那里,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把我们赶走。或许留在这里,就是最好的结局。我们几个,还能一直陪着王。”

黑衣人听了,慢慢低下头。

却忽然猛一抬头,狠狠瞪向天际。

“我们只是败了,但还没死。我们要把属于我们的一切拿回来!我不甘心,绝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相信,就算是王复活,也一定会认同我。”

老者没有接他的话,只是淡淡一笑:“说吧,你来找我做什么?总不会专程来看我。是不是又有什么计划,需要我帮忙?”

黑衣人狡黠地笑了笑。

“果然瞒不过师叔。我确实有了计划。师叔可知道,我们这来了两个外人?而且我觉得他们不简单——我在其中一人身上,竟看到了仙族的法术与神通。”

老者连忙追问:“难道他们是从上面来的人?可当初这里与上界的通路全被封死了,他们不可能下得来啊。”

黑衣人点点头:“那些路是他们自己封的,早已断绝。所以他们不可能从上面下来。若我猜得不错,他们应是下界凡人,不知怎的,竟得到了仙人的传承。”

那个黑人点头认同,似乎确实如此。这个世界与外界的联系曾有一条神秘通道,但早已消失无踪。若他们真是从那里而来,倒也合情合理。

黑衣人附和道:“他们已进入三国数日,按路线推算,明日应会抵达此处。我希望你能放他们通行。”

黑衣老者沉吟片刻,问道:“莫非你想将他们引向王的传承之地?那里可比此处凶险得多,你也曾亲身经历。按照惯例,每位经过者皆需通过我们的考验。你能从那里逃脱已属侥幸,如今竟又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这样做真的值得吗?你应清楚,王的传承并非人人皆可承受,还需有那份机缘。”

黑衣人颔首回应:“这些我都明白,但眼下我们仅此一次机会,我必须把握住,否则不知还需等待多少年。”

“直接放行恐难从命。他们若想前往彼处,必须经受我的考验。但我可应允你,不会全力出手。若他们能接下我十招,我便放行。我虽有时固执,却也懂得审时度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