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女馆长(1/2)
慕朝歌心知肚明。
近来尉迟澈手段铁血,借着钱友仁倒台的东风,雷厉风行地打击贪腐,抄家下狱了不少人,搞得人人自危。
而新任户部尚书季晟辙更是像个铁公鸡,严格执行预算,一分钱多余的开销都不批,彻底断了各部门的潜规则。
这简直是刨了他们的祖坟,触动了最根本的利益。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汇报事项,讨论政令。
底下官员们看似恭敬,但那股子不满的情绪几乎要漏了出来。
慕朝歌一边听着,一边飞速运转。
她忽然想明白了更深一层:大殷国一直以来道德标杆立得很高,但给的俸禄却低得可怜。一个七品县令,那点微薄俸银别说养活一大家子人,维持基本的体面都够呛。
这不明摆着逼着官员去想歪门邪道捞钱吗?
等到议事暂告一段落,殿内陷入一种安静时,慕朝歌清了清嗓子,开口了。
“众卿近日辛苦,朕心甚慰。”她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然而,朕看着诸位的神色不太好看。可是对朕近来推行新政有所不满?”
这话问得太直接,吓得底下官员齐刷刷跪倒一片:“臣等不敢!”
“不敢?”慕朝歌轻笑一声,手指轻轻敲着龙椅扶手,“是不敢,而并非没有,是吧?”
没人敢接话。
慕朝歌站起身,目光扫过那些低垂的头:“你们心中所想,朕岂能不知?无非是觉得,朕断了你们的财路,让你们日子难过了,是吗?”
跪着的官员们身体伏得更低了,冷汗涔涔。
“朕今日叫户部算了笔账。”慕朝歌停下脚步,“算算我大殷一个清廉的官员,若要维持一家老小温饱,不受贿,不贪墨,一年需要多少银两!结果,让朕触目惊心!”
她顿了顿,看着下方竖起的耳朵,宣布道:“朕决定,从即日起,给所有官员涨俸禄!”
“啊?”底下瞬间响起一片惊呼和抽气声。所有人都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向皇帝。
慕朝歌对季晟辙点了点头。
季晟辙虽然憔悴,但此刻精神抖擞,上前一步,从袖中抽出一卷黄帛,朗声宣读起来。
“……正一品,岁俸银一千二百两,禄米六百石!”
“……正三品,岁俸银六百两,禄米三百石!”
“……正七品,岁俸银一百二十两,禄米六十石!”
许多官职的俸禄,比起以往,足足翻了十倍!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做出重大政绩或者特殊贡献的额外赏赐!
大殿之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懵了。
十倍啊!许多官员手指都在发抖,飞快地心算着自己家以后一年能有多少进项,能过上宽裕体面的日子!
那些一直过着清贫日子的官员,此刻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坚守原则,内心不是没有委屈。如今,陛下竟然看到了他们的难处,用这种方式肯定了他们,解决了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有人甚至忍不住当场低声啜泣起来,用袖子擦拭着眼角。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激动地叩拜。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充满了整个紫宸殿。
慕朝歌看着底下的臣子们,心里暗暗撇嘴:果然,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最能打动人心。
尉迟澈那套震慑,只能压得住一时。
她重新坐回龙椅,心情颇好地盘算着:嗯,涨了俸禄,以后谁再敢贪,收拾起来就更理直气壮了!
这就叫……高薪养廉?不对,是提高了犯罪成本!
随后,季晟辙再次出列。
“启禀陛下,臣奉旨拟定官员子弟入学新规。凡在京为官满五年、地方为官满八年者,其后代可免束脩,入国子监就读,一应书籍笔墨都由朝廷供给。”
此言一出,那些原本低眉顺眼的官员们纷纷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季晟辙继续道:“此举既为朝廷选拔良才拓宽了门路,也让诸位同僚没了后顾之忧,可全心效忠陛下,为国效力。”
“陛下圣恩浩荡!”一位白发老臣跪地高呼,声音哽咽。
他家中三个孙儿正值学龄,每年光学费便是一大笔的开支。
紧接着,满朝文武齐刷刷跪倒在地,发自内心地高呼:“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龙椅上,慕朝歌微微颔首,面上保持着威严。她抬了抬手,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爱卿平身。”
“朕常想着,诸位尽心国事,朕自当解决诸位的后顾之忧。从今往后,但望众卿同心同德,共创大殷盛世。”
这话说得漂亮,朝臣们再拜起身时,眼中已满是敬佩。
谁能想到,俸禄增加之后,皇帝又给了如此重的礼?子女教育乃头等大事,如今朝廷全包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退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走出紫宸殿,个个面带红光,交谈中无不称赞。
“陛下近来真是圣明啊,先是整顿吏治,后又增加俸禄,如今又解决了子女就学难题。”
“是啊,听说这些新政都是陛下与慕妃娘娘商议而定的。”
“慕妃娘娘?就是提出建博物馆的那位?”
“正是!听说今日博物馆开馆,娘娘亲自担任馆长呢!”
此时的皇城东南角,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前,已是人山人海。
这是一座三层的建筑,门额上悬挂着皇帝御笔亲题的“大殷博物馆”五个鎏金大字。
百姓们挤在门前,翘首以待,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这里面全是钱尚书家抄出来的宝贝?”
“何止!据说有夜明珠比人头还大,金碗银筷数不胜数!”
“这博物馆是什么来头?怎么从前没听说过?”
“据说是慕妃娘娘想出来的主意,说要把贪官的家产展示给百姓看,既警示官员,又让咱们开开眼界。”
“慕妃娘娘真是奇女子啊!”
人群外围,几个小贩趁机做起了生意,卖瓜子的、卖糖水的、甚至还有专门制作了“博物馆参观指南”的小册子,生意都十分红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