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慈幼局(1/2)
“卦象就是这样的,”巫师平静地说,“十四年前送往大殷为质子的那位,才是北狄未来的继承人。而如今骁勇善战的左贤王,并非大王亲生。”
这话如同惊雷,在屠苏乾耳边炸响。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左贤王屠苏绍,他最器重的儿子,北狄最勇猛的将领。
“荒谬!”屠苏乾怒道,“绍儿自幼就像极了朕!”
文宇巫师不慌不忙:“大王如果不信,可以仔细回想左贤王生母临终前的种种异常。此外,大王难道从没有觉得,左贤王的性子与大王年轻时大不相同吗?”
屠苏乾沉默了。
确实,屠苏绍虽然勇猛,却残暴嗜杀,与他年轻时的稳重截然不同。
而且绍儿的生母,那个来自西域的歌姬,临终前的确说了许多奇怪的话。
“此事需要多方查证。”屠苏乾表面镇定,内心已是惊涛骇浪。
巫师退下后,屠苏乾独自在殿中踱步。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
他开始回想这些年的种种细节。
屠苏绍与他不像的眉眼,那歌姬入宫前的情史,甚至屠苏绍偶尔流露出的与他完全不同的习惯。
“莫非,绍儿真的不是朕亲生的?”屠苏乾越想越惊恐。
如果如此,那他现在唯一的亲生骨肉,就只剩下十四年前送往大殷为质的屠苏矛了。
想到这里,屠苏乾立刻召来心腹:“传令下去,暂缓对凌松江的处置。朕要用他的命,换回矛儿。”
与此同时,大殷皇宫的早朝刚刚结束。
慕朝歌正要起身,忽然心念一动,对文武百官道:“朕听闻新建的藏书馆和识字馆已完工,今日想微服去看看,哪位爱卿愿意陪朕一同前往?”
此话一出,几位大臣都面露难色。
季晟辙要处理户部的公文,郑武当有大理寺的案子要审,姚庆临则要准备即将到来的祭祀大典。
就在众人犹豫时,吏部侍郎龚蹈袭的儿子龚长恭急忙上前:“陛下,臣愿意陪同前往!”
慕朝歌心中暗笑,果然上钩了。
“龚卿不是还要协助你父亲处理吏部的事务吗?”
龚长恭连忙道:“藏书馆和识字馆关乎教化百姓,正是吏部的分内之事。臣能陪同陛下视察,是莫大的荣幸。”
其他几位大臣见有人主动请缨,也都纷纷表示龚长恭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既然如此,就有劳龚卿了。”慕朝歌微微一笑。
一刻钟后,慕朝歌换上一身富家公子的装扮,与龚长恭一同出了宫。
为掩人耳目,只带了四名扮作家丁的侍卫。
新建的藏书馆和识字馆位于城西,是慕朝歌以“慕妃”身份推动的工程。
一路上,龚长恭极力表现,对京城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陛下请看,”龚长恭指着路旁几个正在认字的小孩,“自从识字馆开办后,不少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认字了。这都是陛下圣明,慕妃娘娘仁德啊。”
慕朝歌点点头,故作随意地问:“龚卿觉得,慕妃这些举措如何?”
龚长恭立即道:“慕妃娘娘深明大义,开办藏书馆让寒门学子有书可读,设立识字馆教化百姓,实在是功德无量。”
“可是朝中似乎有不少非议,”慕朝歌慢悠悠地说,“有人说慕妃干政,有人说这是浪费国库银两。”
龚长恭义正辞严:“那是他们目光短浅!教化百姓,才是治国之本。慕妃娘娘这些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慕朝歌心中暗想,这龚长恭果然比他那个墙头草的父亲有见识得多。
如果能通过他影响龚蹈袭,将来对付胡尚书就多了几分胜算。
二人先到了藏书馆。
只见馆内窗明几净,不少书生正在安静阅读。
见到慕朝歌一行人气质不凡,馆吏连忙上前接待。
“平日来这里看书的人多吗?”慕朝歌问。
馆吏恭敬回答:“回公子的话,每日都有上百个人。特别是科举在即,来的学子更多。”
慕朝歌满意地点点头,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阅。
龚长恭在一旁细心解说藏书馆的运作方式,如何借阅,如何保管,说得头头是道。
“龚卿对这些东西很是了解啊。”慕朝歌称赞道。
龚长恭谦虚一笑:“臣奉命协助管理藏书馆,不敢不尽心。”
离开藏书馆,二人又来到附近的识字馆。
此时正是上课时分,数十名老少坐在一起,跟着先生认字。
看到那些农夫商贩认真描红的样子,慕朝歌不禁感慨。
“知识改变命运,”她轻声说,“如果能让我大殷子民人人识字,何愁国家不兴盛?”
龚长恭也是这么觉得:“陛下圣明。只是朝中有些大人,总以为百姓愚昧才更好治理。”
慕朝歌看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道:“所以朕需要更多像龚卿这样有远见的臣子。”
龚长恭受宠若惊,连忙低下头去。
……
日头正好,慕朝歌一身常服,摇着折扇,正优哉游哉地往京城最有名的太白楼溜达,打算去尝尝新出的招牌菜。
几个金甲军侍卫不远不近地跟着。
刚转过一个街角,就听见前面一阵喧哗。
“苟富贵!你个杀千刀的骗子!还敢出现在小爷面前!看小爷不打断你的狗腿!”
龚长恭扯着嗓子怒吼,撸起袖子就要往前冲,脚下不知被什么一绊,整个人踉跄着往前扑过去。
慕朝歌眼疾手快,一把揪住他的后衣领,将人提了回来:“龚公子,大街上,注意点体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