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六百里加急,海防新器计划上交(1/2)
大同营中军帐内,烛火通明。
苏白铺开一张新的宣纸,却没有立刻动笔。
他提起笔,蘸了墨,悬在半空,目光落在跳动的火苗上,似乎在斟酌每一个字的份量。
朱标坐在一旁,安静地研磨着墨,没有催促。
他能感觉到,这封回复父皇密旨的信,比之前的奏疏更需要谨慎。
帐外隐约传来胡民劳作归营的嘈杂声,以及兵士巡逻的脚步声,更衬得帐内一片沉凝。
良久,苏白终于落笔。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沉稳的沙沙声。
他没有写太多华丽的辞藻,开门见山,直陈要害。
先简要禀明北疆最新动向,强调以工代赈初显成效,民心渐附。
随后,笔锋一转,切入海防新器之事。
他并未夸大其词,反而着重描述了试制可能面临的困难。
耗资巨大、工匠难寻、试错成本高昂、成败难料。
甚至直言,此乃古籍所载构想,未经实际验证,风险极高。
但在最后,他又笔锋一转,指出若此器能成,则海防格局将为之一新,倭寇之患可望从根本上缓解。
所费银钱,相较于历年沿海抗倭军费及损失,或反为节省。
末了,他并未直接请求拨款,而是以极其谦卑的口吻,恳请陛下圣裁。
若陛下认为值得一试,则乞请于沿海僻静处划一小块滩涂,拨付最低限度的启动银两,允臣招募少数可靠工匠,秘密试制。
一切开销、进度,按期密折上奏,绝不敢擅专。
写罢,他吹干墨迹,又仔细看了一遍,这才递给朱标。
“殿下请看如此可否?”
朱标接过,细细读来,眼中渐渐露出钦佩之色。
“苏兄此文,以退为进,既言明困难风险,不使父皇觉得我等好大喜功,又点出巨大潜力,令人心动。”
“最后将决断之权完全归于父皇,更显恭顺忠诚,父皇览此,多半会准允试行。”
苏白微微颔首。
“陛下圣明,自有决断,我等只需尽臣子本分,据实以告。”
他取过自己的按察使官印,在信末郑重盖下。
朱标也用了太子小玺。
信函被封入特制的铜管,以火漆密封,交由亲卫,命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通政司,面呈陛下,非圣旨不得擅启。
处理完这桩心事,帐外亲卫禀报。
“大人,王总兵求见。”
“进。”
王弼掀帘而入,脸上带着些兴奋,又有些忧虑。
“大人,殿下,今日招募的胡民,干活甚是卖力!”
“才半天功夫,营外通往官道的路基已平整了大半,照此速度,不出十日,这段路就能夯实铺石!”
他话锋一转。
“只是……粮食消耗比预想的快,今日两餐,加上施粥,已去了仓中近一石粟米,盐巴也耗了十来斤。”
“若后续人再来多些,仓中存粮恐支撑不了半月。”
苏白似乎早有预料。
“无妨,已令周虎从驿站调拨缴获的牛羊,明日应能送到部分,可宰杀添作肉食,节省米粮。”
“另外,大同军屯的秋粮即将入库,可先支借部分,日后以盐茶抵偿。”
王弼松了口气。
“如此便好!还有一事……今日劳作时,有几个乃蛮部打扮的汉子在远处窥探,被巡哨骑兵驱赶后便走了,未生事端。”
“但末将担心,乌恩其是否在暗中打探虚实?”
“让他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