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大明最穷县令!老朱跪求贪污 > 第233章 升官都察院,反手破局打脸同僚!

第233章 升官都察院,反手破局打脸同僚!(2/2)

目录

“苏大人,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在,张岷贪墨工款,致使海塘溃决,祸害百姓,其罪当劾。”

“下官以为,应即刻拟本,呈报陛下,请旨彻查。”

“海塘溃决,确实令人痛心。”

苏白点点头,话锋一转。

“不过,我观这账目,物料差价似乎有些过于整齐,还有这几名工匠的证词,措辞也颇为相似。”

“王大人核查时,可曾发现其他异常?比如,张岷此人风评如何?在地方上可有其他政绩或劣迹?”

王御史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苏白会问得这么细,迟疑道。

“这个……张岷此人,听闻能力尚可,在杭州任上也曾做过几件实事。至于风评,毁誉参半吧。”

“不过,眼下证据指向明确,海塘溃决是实,百姓受苦是实,下官以为,当以实证为准。”

苏白看了王御史一眼,不再多问,只是开口。

“此事关系重大,牵扯地方大员,还需谨慎。奏章暂留我处,我再斟酌一二。”

王御史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见苏白态度坚决,只好拱手道。

“是,下官明白。”

随即退了出去。

苏白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疑窦更深。

这位王御史,似乎急于将张岷定罪。

他吩咐周虎。

“去查查这个杭州知府张岷,还有那个王御史,重点是张岷在地方上是否得罪过什么人,王御史近来与哪些官员往来密切。”

“是,大人。”

随后几天,苏白又调阅了近年来浙江有关水利工程的卷宗,以及张岷以往的考绩记录。

他发现张岷在水利方面并非外行,曾主持过几次成功的河道疏浚。

而那份弹劾奏章里提到的几处物料贪墨,若是用于海塘关键部位的加固,价格虽高,却也并非完全说不通。

周虎那边也带来了消息。

“大人,查到了。张岷在杭州任上,曾因清丈田亩、追缴士绅拖欠税赋,得罪了当地几个大家族。”

“其中,与致仕回乡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闵的家族,矛盾最深。而那位王御史,正是李闵的门生。”

“另外,王御史近日与户部一位郎中走动频繁,那位郎中,是已故永平侯谢成的远房姻亲。”

这很可能是一起借永平侯案后朝局混乱之机,利用精心伪造的证据,进行的一场政治陷害。

目的或许是报复张岷,或许是有人想趁机安插自己人接手杭州这个富庶之地。

苏白没有声张,他写了一份密奏,将张岷案的疑点、王御史与李闵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幕后操纵,一一陈述清楚,附上自己查到的佐证,直接呈送皇帝。

同时,他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名义,行文浙江按察使司,要求他们暂时稳住张岷。

并派员重新核查海塘工程账目及溃决原因,特别强调要独立、公正,不受原有弹劾奏章影响。

数日后,宫中传出旨意,杭州知府张岷暂解职,赴京听勘。

都察院王御史被调离原职,改任闲差。

虽然没有明确旨意,但明眼人都知道,张岷案出现了反转,此事在都察院内部引起不小震动。

几位原本对苏白不以为然的资深御史,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凝重和忌惮。

这位年轻的苏佥都,不仅圣眷正隆,办案更是老辣,不动声色间就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冤狱,还揪出了背后的关系网。

苏白对此并不在意,他深知,在都察院这个位置上,既要勇于任事,也要明察秋毫,否则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但更重要的,是维护监察的公正。

这天散朝后,太子朱标特意走到苏白身边,与他并肩而行,低声道。

“苏兄,张岷之事,你处理得漂亮。如今朝中经过连番震荡,人心浮动,正需要苏兄这般既有魄力,又心思缜密之人稳定局面。”

“殿下过奖,分内之事罢了。”

苏白谦逊道。

朱标叹了口气。

“永平侯案虽了,但留下的摊子不小。边镇需安抚,空缺的职位需填补,被牵连的官员家族也需妥善安置。”

“以免再生事端。父皇近日为此颇为劳神。”

苏白心中微动,知道太子这是在向他透露朝局动向,也可能是一种暗示。

他顺着话头道。

“殿下所言极是,大乱之后,需大治。稳定人心,恢复秩序,确是当务之急。”

朱标看了苏白一眼,意味深长地道。

“苏兄在地方和朝中历练多年,见解不凡。”

“日后若有暇,可多来东宫走动,你我亦可多聊聊这些经世济民之道。”

“臣谨记,谢殿下看重。”

苏白拱手应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