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明宝钞(2/2)
“不行!咱得亲眼看看!”朱元璋烦躁地放下朱笔,对着空荡荡的御书房低吼一声。他不能只听张晋一面之词,必须派个绝对信得过的人,去民间摸清实情。
“毛骧!”他沉声唤道。
阴影中,一个身形精干、面色冷峻的锦衣卫指挥使应声而出,单膝跪地:“臣在!”毛骧,朱元璋最锋利的刀,最暗处的眼,对他绝对忠诚。
朱元璋盯着他,压低声音:“你亲自带几个精干可靠的人,换上便服,给咱去南京城里,还有周边的集镇,悄悄打听打听,现在民间……到底是怎么用咱那大明宝钞的?一钱银子,能换多少宝钞?百姓商贾,还认不认这宝钞?记住,给咱看得真真的,听得明明白白的!不许惊动地方!”
“臣遵旨!”毛骧没有任何多余的话,领命后悄无声息地退下。
接下来的几天,南京城及周边的市井街巷、茶楼酒肆、米行布庄里,多了几个看似普通、眼神却格外锐利的“商人”或“路人”。毛骧亲自带队,深入市井,开始了一场针对大明宝钞的暗访。
第一天,毛骧扮作一个外地来的布商,走进城南一家规模不小的绸布庄。
“掌柜的,扯几尺上好杭绸,用宝钞结算,可否便宜些?”毛骧试探着问。
那胖掌柜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皮笑肉不笑:“客官,宝钞啊?行是行,不过这价钱……得按市价来。眼下这一两银子的宝钞(指面额一贯的宝钞),也就抵个七八分现银吧。您要是用现银,这杭绸给您算八钱一尺;用宝钞嘛……就得一两一尺了。”
毛骧心里一沉。官方定价,宝钞一贯兑白银一两,这才几年?民间实际兑换已经贬值了两三成!他不动声色:“掌柜的,这宝钞可是朝廷法定的,怎会如此?”
胖掌柜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客官是外地来的吧?您有所不知啊!这宝钞,朝廷只发不收,印得海了去了!年头越久的越不值钱!拿出去买东西,店家都掂量着收,搞不好明天又跌了!咱们小本生意,也得规避风险不是?”
第二天,毛骧又来到一个热闹的米市。只见许多百姓拿着宝钞买米,米铺伙计接过宝钞,不是直接入柜,而是先拿到柜台后一个老先生那里,老先生拿着放大镜对着阳光仔细看半天(防伪?),又用手指搓搓(验纸质?),然后才在一个本子上记一笔,按一个比牌价低得多的折算率收下宝钞,找回些许铜钱。有那拿着洪武八年、九年旧钞的,伙计直接摆手:“这太老了,不收不收!去钱铺兑了现再来!”
毛骧走近一家看似公道的钱铺(兑换货币的铺子),只见门口挂着水牌,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牌价:足色纹银一两,兑宝钞一贯三百文。”官方一比一,这里已经变成一两银子换一千三百文宝钞!而且是现银换宝钞容易,宝钞换现银难上加难,兑换比例还要更差!
更让毛骧触目惊心的是,在一处贫民聚集的街角,他竟看到一个妇人拿着一沓破烂的宝钞,在跟人换……厕纸!对方还挑三拣四,嫌她的宝钞太旧、破损严重,只肯换给她几张粗糙的草纸!
“这……这宝钞竟已贱薄至此?!”毛骧身边一个年轻的手下忍不住低呼,被毛骧用严厉的眼神制止。
暗访持续数日,毛骧看到、听到的,无一不印证了张晋的说法。宝钞信用早已破产,民间交易,大宗首选金银,小额多用铜钱,宝钞成了鸡肋,甚至是坑货。官府征税、发放俸禄还强行使用,但一落到百姓商人手中,就想方设法尽快脱手换成硬通货。一种无形的恐慌和对朝廷“纸钱”的不信任,弥漫在市井之间。
几天后,毛骧回到皇宫,深夜在御书房向朱元璋复命。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是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五一十,冷静而详尽地禀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听着,脸色从最初的阴沉,渐渐变得铁青,握着龙椅扶手的手背青筋暴起。当听到宝钞被用来换厕纸时,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架乱颤!
“混账!!”朱元璋怒吼一声,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怒火几乎要喷出来,“他们怎么敢?!咱大明宝钞,竟……竟不如一张擦屁股纸?!”
他气得在御书房里来回踱步,像一头被困的雄狮。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耳光的屈辱和……恐慌。张晋说的,竟然全是真的!他引以为傲的德政,在民间已经成了笑话,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成了动摇国本的隐患!
“毛骧,你确定……所见属实?”朱元璋停下脚步,声音沙哑,带着最后一丝侥幸。
毛骧跪地,叩首,声音斩钉截铁:“臣以性命担保,句句属实!陛下若不信,可另派心腹密查!”
朱元璋沉默了。他颓然坐回龙椅,仿佛一瞬间老了几岁。他信任毛骧,更相信毛骧不敢骗他。现实,就如此残酷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咱……咱明白了。”朱元璋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眼神变得复杂,有愤怒,有羞愧,也有一种下定决心的狠厉,“你下去吧。今日之事,不得对外泄露半句!”
“臣遵旨!”毛骧悄然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