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墨惊四座(1/2)
第二章墨惊四座
府试考场之上,赵五悬腕运笔,一手融合了颜筋柳骨与宋四家意趣的行书震惊四座。
然而锋芒过露,却也引来了同期士子的妒忌与针对。
便在这时,那日有一面之缘的柳家小姐,竟再次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赵五揣着那份沉甸甸的案首文书回到叔父家中时,黄昏已至。破旧的农舍里,气氛却与往日截然不同。婶娘破天荒地没有指使他去喂猪砍柴,堂兄脸上那惯常的鄙夷也收敛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惊疑和探究的神色。饭桌上,甚至多了一碟切得薄薄的咸肉。
“五郎……真中了?”叔父赵老憨搓着粗糙的手掌,脸上皱纹都因激动而舒展开些,反复确认着。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押对了宝的赌徒,眼中放出光来。“好!好!我老赵家,祖坟怕是要冒青烟了!”
赵五心中清楚,这微薄的善意和改观,全然建立在“功名”二字之上。在这大唐,一个读书人的身份,便是通往另一重世界的敲门砖。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必须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仅要走,还要走得稳,走得快。他不再是那个输光一切的赌徒赵五,而是手握“年轻”和“书法”这两张王牌的赵五。
接下来的日子,他闭门苦读。凭借远超同龄人的心性和理解力,以及前世零散积累的文史知识,他将那几本艰深的儒家经典啃得飞快。更多的时间,他用来磨砺书法。这具年轻的身体手腕有力,眼明心静,正是习字的最佳状态。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原主那手尚可的楷书,而是开始尝试将记忆中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甚至后世米芾的跌宕意趣,不着痕迹地融入笔端。他深知,在这看重书品的时代,一手足以令人惊艳的好字,有时比文章内容更能先声夺人。
府试之期转瞬即至。
考场设在州府治所的一座宏伟文庙之内。清晨,天色微熹,文庙前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各县的士子们,或锦衣华服、僮仆相随,或布衣青衫、形单影只,但无一例外,脸上都带着紧张与期盼。赵五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衫,独自站在人群中,显得毫不起眼。他能感受到几道目光扫过自己,带着审视,旋即又漠不关心地移开。在这些大多出身优渥的士子眼中,他这个看起来寒酸怯懦的少年,恐怕只是来凑数的。
然而,当沉重的考场大门隆隆打开,众人按序鱼贯而入,找到自己的号舍坐定后,赵五的心反而沉静下来。号舍狭小逼仄,仅容一桌一凳,但他却有种奇异的熟悉感,仿佛回到了前世那些决定命运的赌局之前,只不过,这次的赌注,是他的一生。
试题发下,是《论吏治与教化》。一个颇为宏大的题目。
赵五并未急于动笔。他闭目凝神,将前世所见所闻的种种管理思维,与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在脑中飞快地交织、碰撞。他摒弃了那些空泛的道德说教,决定从“选人”与“育人”两个务实角度切入,强调考核实效与基础启蒙并重。腹稿已成,他深吸一口气,提起那支陪伴他许久的秃笔,蘸饱了浓墨。
笔尖落下的一刹那,他整个人的气质都为之一变。不再是那个谨小慎微的乡村少年,也不再是那个潦倒颓唐的赌徒,而是一个凝聚了千年笔墨精华的舞者。手腕悬空,运笔如风,起承转合间,既有唐楷的法度森严,又透出一股不为时代所拘的洒脱气韵。字字如珠玑,行行若流水。他专注于笔下的世界,浑然不觉自己的异常专注和那手迥异于常人的书法,已引起了巡考官的注意。
一位身着浅青色官袍、面容儒雅的中年官员缓步走过他的号舍,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他的试卷,脚步猛地一顿。他俯下身,仔细端详着纸上的墨迹,眼中先是掠过一丝惊诧,随即化为浓浓的欣赏。他并未出声打扰,只是驻足良久,才轻轻颔首,悄然离去。
这一幕,却被不远处号舍中的一个华服少年看在眼里。那少年姓孙,是本地一富商之子,平日骄纵惯了,见巡考官(后来赵五才知那是本州司马,姓李,乃此次府试的副主考)对赵五如此青睐,又见赵五笔下字体确实不凡,心中不由升起一股酸涩的妒意。
三场考试完毕,赵五自觉发挥尚可。走出考场时,虽身心疲惫,却步履轻松。然而,就在文庙外的石阶下,他被以孙姓少年为首的几人拦住了去路。
“哟,这不是那位得了李司马青眼的‘书法大家’么?”孙姓少年语带讥讽,斜睨着赵五,“不知是哪家的高才,面生得很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