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中流砥柱(2/2)
一席话如冷水浇头,让赵五瞬间冷静下来。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不错。越是此时,越不能退。洛口仓之事,自有朝廷派员勘查。我等职责,是确保汴渠畅通!老龙口工程,一刻也不能停!”
次日清晨,赵五将全体官吏、工头召集到老龙口堤岸上。风雨依旧,他站立于高处,声音穿透风雨,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洛口仓之火,朝廷自有公断!然汴渠之通,关乎今冬数百万石漕粮能否北上,关乎关中军民衣食,关乎国之安稳!此乃我等职责所在,不容有失!天灾人祸,岂能阻我辈治水之心?今日起,工程照常,我赵五,与诸位同在!渠不通,我不离老龙口!”
言罢,他率先扛起一根木桩,走向水流最急处。民夫们见监丞如此,心中疑虑与恐惧顿时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同舟共济的豪情。工地很快恢复了忙碌,甚至比往日更加有序、高效。
赵五同时采取了三项措施:一、稳定军心。他宣布所有参与抢险固堤的民夫,日酬加倍,并立即兑现此前承诺的工钱,绝不拖欠。二、信息公开。他让柳蓁蓁将洛口仓事件的官方通报(尽管最初版本可能对他不利)及工程进展,以浅白语言告知民夫,避免谣言滋生。三、加强安保。他密令石坚挑选数十名可靠河工,组成巡护队,日夜巡查工地,防止有人再破坏。
另一方面,他深知必须主动应对洛口仓事件。他连夜撰写了一份《辩洛口仓火灾书》,并未急于撇清责任,而是客观分析了仓廪防火可能存在的漏洞,并结合漕运新策中关于“改善仓储管理、设立专项维护基金”的条款,提出了具体的防火改进建议。他请柳蓁蓁用工整楷书誊写,通过特殊渠道,直送御史李栖筠及几位关心中枢的务实派官员。
(唐代官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奏疏的撰写与递送渠道至关重要,需符合规范且能直达关键人物。)
十日后,转机出现。李栖筠的巡查队伍抵达汴渠工地。这位以刚正敢言着称的御史,并未理会地方官员的迎来送往,直接来到老龙口工地。他看到的是秩序井然、士气高涨的施工场面,以及虽然疲惫却目光坚定的赵五。李御史仔细查验了工程质量,听取了赵五的汇报,并单独召见了石坚等老河工。
离开前,李栖筠对赵五只说了一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斜。专心渠务,洛口之事,自有公论。”这话,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支持。
不久,朝廷关于洛口仓火灾的初步调查结果公布,言明“起火原因疑似雷击或灯烛管理不慎,具体待查”,并未如流言所传归咎于新政。同时,皇帝下旨,表彰汴渠工程“进展迅速,法度得宜”,并拨付专项钱款用于后续工程及抚恤洛口仓受灾民众。
消息传来,工地欢声雷动。赵五知道,这场风暴,他顶住了。凭借沉着、实干和有效的沟通,他不仅化解了危机,更赢得了人心,使漕运新策的根基更加牢固。
是夜,月明星稀。老龙口险段终于合龙,水流被顺利导入新渠,奔腾而下。赵五与柳蓁蓁并肩立于堤岸,望着脚下驯服的河水。
“今日方知,为政之道,如同治水,堵不如疏,疏在于导。导人心中之疑惧,更难于导自然之江河。”
柳蓁蓁莞尔:“然赵郎已得导引之法。经此一事,汴渠新政,势不可挡矣。”
新的挑战仍在前方,但此刻,赵五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力量。
(第二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