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棋局(1/2)
第三十四章棋局
晨钟响彻大明宫,赵五手持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百官绯紫青绿的身影在曙光中如一片流动的云锦。
皇帝的目光越过御座前的蟠龙香炉,落在他身上:“赵卿洛阳之功,朕已览悉。然漕运如弈棋,一子落,满盘活。”
此时,一名黄门侍郎疾步上殿,呈上八百里加急文书——洛水新渠竟在春汛中决堤三十丈。
辰时正刻,大明宫含元殿。百官依序而立,朱紫青绿各色官袍在晨曦中庄严肃穆。赵五身着浅青色官袍,手持笏板,立于五品官员班末。这是他首次正式参加大朝会。殿内香雾缭绕,御座上的皇帝李隆基面色红润,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宣,都水监丞赵五——”内侍尖亮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赵五稳步出班,躬身行礼:“臣在。”
皇帝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赵卿洛阳一案,肃清漕弊,功在社稷。朕心甚慰。”他目光扫过群臣,“漕运乃国家血脉,塞则病国。今积弊虽除,然新渠甫成,根基未稳。朕欲设漕运整顿使一职,总领天下漕务革新,赵卿可愿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漕运整顿使虽非常设官职,但权责极重,可协调户部、工部、都水监及地方漕司,非重臣不能胜任。如今竟要授予一个年仅二十余岁的从七品官员!这无疑是破格提拔,也将赵五推到了风口浪尖。
(唐代漕运使职权的设置和演变,反映了朝廷对漕运这一经济命脉的重视,其任命往往牵动朝堂势力平衡。)
赵五心中一震,立刻躬身道:“陛下信重,臣虽肝脑涂地,不敢有负!然漕运事关重大,非一人之力可及。臣恳请陛下,允臣遴选干才,组建漕务司,专司其事;并赐臣临时专奏之权,遇紧要事宜,可直呈御前,以免贻误时机。”
他深知,此职看似风光,实为火山口。若无皇帝明确授权和得力团队,必将寸步难行。此举既是表态,也是寻求制度保障。
皇帝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准奏。即日起,设漕运整顿使司,赵五以都水监丞兼领整顿使,赐同三品衔,许其专折奏事。所需人员,可由吏部协助遴选。”随即话锋一转,“然,新策之行,贵在得人,亦在得法。赵卿可有具体方略?”
赵五早有准备,从容奏对:“臣谨呈《漕运革新三疏》,其一曰《清源篇》,彻查天下漕仓积弊,建立新账;其二曰《疏流篇》,推广分段转运与雇佣之法,设立专项基金;其三曰《固本篇》,筹建漕务学堂,培育专业人才。三者并行,期以三年,可使漕运焕然一新。”他言语清晰,条理分明,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措施。
然而,这番奏对立刻引来了反对之声。户部侍郎郑元明(郑氏余党)率先出列:“陛下!赵监丞年少有为,然漕运牵涉甚广,骤然更张,恐失其序!且漕务司之设,叠床架屋,徒增冗费!臣以为,当以稳慎为上。”
接着,几位御史言官也纷纷附和,质疑新司开支巨大,且赵五“资历尚浅,恐难服众”。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支持者以柳别驾、李泌为首,力陈革新之必要;反对者则多与旧漕运利益相关,或持保守之见。
皇帝静听良久,最终抬手制止了争论:“漕运之弊,非改不可。然诸卿所虑,亦不为无因。这样吧,”他看向赵五,“赵卿可于汴渠、渭口先行试点,以观成效。若果有实效,再推及全国。漕务司一应开支,由内帑与户部各支半数,朕会派人稽核。”
这无疑是一个折中之策,既给了赵五施展空间,又加了约束,平衡了各方势力。赵五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立刻叩首谢恩:“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