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钦差临潼关(2/2)
崔器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冷笑一声:“略识文字?便能看出如此复杂的账目勾稽?本官看,你非池中之物啊。”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在堂内。王思礼、元载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赵五身上。
赵五背后瞬间被冷汗湿透,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慌,连忙叩首道:“大人明鉴!小人…小人祖上曾开蒙学,小人自幼跟随学过几日珠算,后来…后来为生计所迫,才沦落至此…此次查账,全赖元大人时时提点,小人…小人只是依样画葫芦,侥幸…侥幸发现些许错漏,实不敢当大人如此谬赞…”他语气惶恐,带着底层小民面对高官时应有的畏惧和侥幸,将功劳全推给元载的“提点”和自己的“侥幸”。
元载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中丞,赵安确实有些算学天赋,人也还算勤勉。此次能发现端倪,亦是仰赖陛下洪福,朝廷威德,下官不敢贪功。”
崔器目光在元载和赵五之间来回扫视,那三角眼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但他并未再深究,只是淡淡嗯了一声:“既如此,账册现在何处?本官要亲自过目。”
“已全部封存于仓曹廨廨舍,请中丞移步查验。”元载恭敬道。
“带路。”崔器一挥袍袖,率先向外走去。一众御史缇缇骑紧随其后。
王思礼脸色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但也只能率众跟上。
赵五落在最后,悄悄抹去额角的冷汗,心知这第一关,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去了。但他明白,崔器的怀疑绝未打消,接下来的查账过程,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
一行人来到仓曹廨舍。封条被撕开,沉重的账册再次被搬出。崔器并未亲自翻阅,而是命随行的几名精于账目的御史官立刻开始核查。他自己则坐在元载早已命人备好的太师椅上,捧着热茶,冷眼旁观。
廨舍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御史官偶尔低声交谈、询问的声音。元载垂手立在崔器身旁,神色平静。王思礼则焦躁地踱着步,目光不时扫向那些账册,又狠狠瞪向元载和赵五。
赵五被一名御史官叫到近前,随时准备回答关于账目细节的询问。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每一句回答都谨小慎微,严格按照之前对元载汇报的口径,绝不逾越半分。
时间一点点过去。忽然,一名御史官拿起一本账册,指着其中一页,抬头看向崔器:“中丞,此处有一笔五千石粮秣调拨,接收方为陕州营田使,但印鉴模糊,且无相应回执存档。”
崔器眼皮一抬:“哦?”他目光转向元载,“元郎中,可知此事?”
元载躬身道:“回中丞,此事下官亦有留意。已初步核查,似为仓曹参军与那已失踪的押运官吴德勾结,伪造文书,倒卖军粮所致。相关线索,已呈报王帅。”他再次将问题推给已被下狱的仓曹和失踪的吴德。
崔器不置可否,又看向赵五:“赵安,你核账时,对此有何见解?”
赵五心中暗骂元载狡猾,连忙低头道:“小人…小人亦觉此处疑点甚重,但…但权限低微,未能深查,只…只如实标注,呈报元大人定夺。”他将球又踢回给元载,表明自己只是工具,并无主观判断。
崔器冷笑一声,不再追问,但那双三角眼中的寒意更盛。
核查持续了整整一天。崔器带来的御史官显然都是老手,发现了更多、更深的问题,许多线索开始隐隐指向更高层的人物,甚至牵扯到长安某些衙门的批文和指令。廨舍内的气氛越来越微妙,王思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元载的眉头也几不可察地微微蹙起。
赵五如履薄冰,应对着各种询问,感觉自己仿佛在刀尖上跳舞。他隐约感觉到,崔器查案是假,借题发挥、罗织罪名、扩大打击面才是真!而元载,似乎也在极力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烧到自己身上。
黄昏时分,核查暂告一段落。崔器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账册和面色各异的众人,最后定格在王思礼脸上。
“王帅,”他慢悠悠地开口,“案情复杂,牵连甚广,非一日可毕。本官需将一应账册物证、涉案人员,全部带回行辕,细细审讯。潼关军务,还望王帅多多费心,至于粮草之事…”他拖长了语调,“待本官查清蠹蠹虫,肃清弊端,朝廷自有计较。”
王思礼拳头猛地握紧,指节发白,但最终还是咬牙忍下,拱手道:“一切…但凭钦差处置!”
崔器满意地点点头,挥手令缇缇骑查封所有账册,押走相关吏员,然后在一众御史的簇拥下,扬长而去。
帅府众人沉默地站在原地,如同被一场寒风刮过。
元载走到赵五身边,低声道:“做得不错。今晚好生休息,明日…随我去钦差行辕。”
赵五心中一沉。去钦差行辕?那是要直接面对崔器那毒蛇般的审视了!
他抬头,看向元载。元载的眼神平静依旧,但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捉摸的幽光。
风暴,才刚刚开始被掀起。而他,已被卷入了风暴的最中心。
(第六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