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113章 就想改个名

第113章 就想改个名(1/2)

目录

第一百一十三章就想改个名

登州的晨雾裹着寒意,漫过县衙的青瓦。赵五站在阿罗憾的尸身前,目光落在那柄插在胸口的狼头纹短匕上——匕身淬着黑毒,刀刃上还残留着吐蕃特有的寒铁光泽,与他在高力士旧工坊见过的异域兵器如出一辙。

“大人,尸体已入殓,送往长安的文书也已备好。”亲卫低声禀报,“慕容姑娘的信使来了,说她已派人在范阳边境的‘望胡驿’接应,还说范阳城内近期多了不少吐蕃商人,恐是史思明的眼线。”

赵五点头,接过信使递来的纸条。慕容芷的字迹遒劲,纸上不仅标注了望胡驿的位置,还提到“颜鲁公(颜真卿)近日将巡按范阳,或可借其声望牵制史思明”。他捏着纸条,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半块“正”字铜牌——铜牌边缘被海水磨得光滑,“正”字笔画刚劲,却让他心头愈发纠结。

自永丰仓案起,他便常念及名字之事。昔年朱元璋能从朱重八改名,成就帝业,自己总以“赵五”为名,虽曾破漕弊、阻叛军,却终究显得粗鄙,难承大任。尤其是如今要面见颜真卿这等名满天下的名臣,要与史思明这等割据势力抗衡,“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念头,如芒在背。可他思来想去,始终未敢定夺——既怕取字轻率,又恐担不起分量重的字眼,只能将这念头暂且压下,先赴范阳再说。

“柳萱,江月就托付给你和常嬷嬷了。”赵五转身看向柳萱,眼中满是郑重,“魏涟虽死,但登州仍有吐蕃细作,你务必小心,若有异动,立刻联系李谦。”

柳萱递过一个包裹,里面是新缝的青袍和伤药:“你也多加保重,范阳是史思明的地盘,凡事别硬来。我已让常嬷嬷给你备了伤药,伤口若疼得厉害,记得按时敷。”

她的目光扫过赵五怀中的铜牌,似察觉到他的心事,却未多问,只轻声补了句,“无论到了范阳见谁,守好本心便好。”

赵五接过包裹,指尖触到衣料上细密的针脚,心中一暖——衣角还绣着一个小小的“正”字,像是在无声呼应他怀中的铜牌。他握紧包裹,对众人拱手:“多谢诸位,待查清此案,我定回登州,与大家共守漕渠。”

启程时,登州码头的漕工们自发来送行。老周头握着一根新磨的铁钎,塞到赵五手中:“大人,这玩意儿防身用,若到了范阳遇到难处,记得往南喊,我们漕工虽没兵器,却能帮你传消息!”

赵五握紧铁钎,忽然想起老周头曾说“大人是干大事的人,得有个像样的名号”,心头那股改名的念头又冒了出来,却依旧没敢说出口,只对众人深深一揖,转身登船。

漕船驶离登州,往范阳方向而去。赵五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从怀中掏出那半块“正”字铜牌——这是阿罗憾死前攥在手中的物件,他总觉得这“正”字与自己有缘,却又不敢贸然用在名字上。行至渤海湾时,亲卫忽然示警:“大人,前方有两艘可疑的渔船,船帆上没有标记,像是吐蕃人的探子!”

赵五眯眼望去,只见渔船在海面徘徊,船头的人频频往漕船方向张望。他对亲卫道:“放慢船速,假装是运粮船,等他们靠近,再动手!”

渔船果然上当,渐渐靠近漕船。待进入射程,赵五一声令下,箭矢如雨般射出。渔船上的人慌忙反抗,却架不住亲卫们的攻势,很快便被制服。审讯后得知,他们是吐蕃派来的探子,奉命监视往范阳去的船只,若发现官府船只,便点燃信号弹通知沿途伏兵。

“看来吐蕃在范阳沿途设了不少埋伏。”赵五皱眉,对亲卫道,“把探子绑起来,船帆换成普通商船的标记,继续前行。”

漕船换了帆,果然顺利通过了几处可疑的海域。三日后,终于抵达范阳边境的望胡驿。驿站外,慕容芷的手下早已等候,为首的是个面生的汉子,自称“阿柴”,是慕容芷的远房族人。

“赵大人,慕容姑娘让小的转告,史思明和吐蕃使者的联络点在范阳城外的‘黑松林驿站’,他们明日就要会面,商议进攻凉州的细节。”阿柴递过一张手绘的地形图,“姑娘还说,黑松林里有吐蕃的伏兵,需小心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