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祠坛定 漕渠安(1/1)
第一百四十七章祠坛定漕渠安
望河亭旁的空地上,几名工匠正忙着砌青砖——长安来的文书里写得明白,要在这里建一座固定祠坛,供奉柳蓁蓁和高力士的牌位,每月初一由范阳府衙主持祭祀,往后岁岁如此。老周头领着漕工们来帮忙,手里搬着刚烧制好的青瓦,笑着对赵正说:“大人,这祠坛得砌得结实,让蓁蓁姑娘和高公能一直看着漕渠,看着咱们过好日子。”
赵正点头,伸手接过一片瓦,指腹抚过瓦面的纹路:“瓦要用最好的,墙要砌得高些,雨季才不会漏。等祠坛建好,就把高公的手记和蓁蓁的漕渠草图都供奉在里面,让后人知道他们护漕的故事。”
柳萱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祠坛的图纸,指尖划过“配殿”的标注:“姐姐和高公的牌位放在主殿,配殿可以放些漕渠的旧物,比如姐姐当年用过的丈量尺、高公的梅花令复制品,这样百姓来祭祀时,能更清楚他们做过的事。”
赵江月背着小布包跑过来,包里装着他雕的小木船——船身上刻着“蓁蓁”和“高力士”的名字,还有一朵小小的野迎春。“爹爹,柳姨姨,我把小木船带来了,等祠坛建好,能不能放在主殿?这样娘和高公公就能天天看到漕渠上的船了。”
“当然能。”柳萱蹲下身,帮孩子把歪了的布包带子理好,“你这小木船雕得这么好,姐姐肯定喜欢。等会儿咱们去看看试种的粮种,萨琳娜派来的伙计说,有几处已经冒出芽了。”
粮种试种的地块就在祠坛不远处,绿油油的芽尖从土里冒出来,嫩得能掐出水。赵江月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拨开土,看着芽尖兴奋地喊:“爹爹!你看!种子发芽了!以后就能长出粮食,分给百姓们吃了!”
赵正走过去,蹲在孩子身边,指着芽尖说:“这是萨琳娜送来的耐旱粮种,种在漕渠边的荒地上正好。等秋收了,咱们把新粮先供奉给你娘和高公,告诉他们,漕渠不仅能运粮,还能种粮,百姓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柳萱从布包里掏出账册,在“粮种试种成功”那栏打了个勾:“我已经让人统计了漕渠边的荒地,大概能种五十亩。等祠坛建好,就组织百姓开垦,明年春天就能种满,范阳的粮食就能多收三成。”
正说着,老梅拄着拐杖,怀里抱着个木盒走来,盒里装的是整理好的高力士手记——每页都用丝线装订好,边角还包了浆糊,防止磨损。“大人,这是高公的手记全本,我已经整理好了,里面记着漕渠的所有密道和护漕的法子,等祠坛建好,就供奉在配殿,往后维护漕渠,也能照着上面的法子来。”
赵正接过木盒,指尖轻轻抚过盒盖——上面刻着一朵完整的梅花,是老梅亲手刻的。“辛苦老梅先生了。这手记是高公的心血,也是咱们护漕的凭证,得好好收着。”
柳萱听到“护漕凭证”,轻声补充:“姐姐当年护漕,靠的是心细和勇气;高公护漕,靠的是远见和谋略。现在咱们有了手记,有了祠坛,还有江月这样想着传承的孩子,漕渠定能一直安稳下去。”
赵江月似懂非懂,却握紧了赵正的手:“爹爹,我以后每天都来祠坛打扫,给娘和高公公上香,还要跟他们说漕渠的事,说粮种长得怎么样,说漕船走得稳不稳。”
夕阳西下时,工匠们终于砌好了祠坛的底座,青砖墙在余晖里泛着暖光。赵正、柳萱和赵江月站在底座前,望着不远处的石碑和漕渠——漕船正缓缓驶过,船头的平安符在风里飘着,百姓们在渠边的田埂上散步,一派太平景象。
柳萱靠在赵正肩上,声音轻缓:“姐姐平反了,高公平反了,祠坛要建好了,漕渠的粮种也发了芽,咱们护漕的心愿,总算都落定了。”
赵正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碑上“柳蓁蓁”三个字上:“是落定了。往后只要守着这漕渠,守着这祠坛,守着身边的人,就不算辜负他们的心血。”
(第一百四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