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280章 天下同轨

第280章 天下同轨(2/2)

目录

赵正的话音刚落,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呼喊:“新政安天下!百姓享太平!”是宫墙外的长安百姓自发喊出的心声。

声音越传越响,从宫墙内传到朱雀大街,又从朱雀大街传到城郊的农户家,像一股暖潮,裹着整个长安。

张阿婆听到呼喊,忍不住走到殿门口,望着宫外攒动的人影,手里的粟米袋轻轻晃着:“俺们流民能有今天,都是托新政的福,托摄政王的福啊!”论布也跟着走到门口,把怀里的青稞穗高高举起,宫外的吐蕃百姓看到,立刻欢呼起来——他们中有不少是论布的族人,如今在长安做买卖、种庄稼,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

太后这时起身,手里拿着一卷《民生册》,是赵江月巡境时记录的百姓故事:“老身今日才知,所谓‘江山社稷’,从来不是宫墙里的权力,是宫外百姓的笑脸。老身愿将宫中结余的银两,捐给蒙学和医棚,帮着孩子们读书,帮着百姓看病——往后,皇室与百姓,共守这天下。”

少帝也跟着点头,走到赵正身边:“父皇,朕虽年幼,却也懂了‘民为贵’的道理。往后朕会跟着江月兄学理政,跟着周儒先生学民生,等朕成年,定要做个护百姓的好皇帝,不辜负今日殿内诸位的心意,不辜负宫外百姓的期盼。”

赵正看着少帝认真的模样,又看了看身边捧着保民金印的赵江月,眼底满是欣慰。他伸手拿起案上张阿婆带来的粟米,又拿起王老铁的双用犁模型,将两者并放在一起:“你们看,这粟米是百姓的命,这犁是百姓的力,新政就是要让‘命’有保障,让‘力’有用处。今日之后,全国各州要按灵州、陇西、江南、敦煌的法子,推新政、护民生,让天下百姓都能像长安的百姓一样,有饭吃、有活干、有盼头。”

苏琬琬这时上前,递上一份《新政续推策》:“摄政王,臣已按今日的商议,拟定了新政续推的法子——蒙学增‘织艺课’‘医术课’,匠坊扩产水田犁、播种机,商路加设‘互市坊’,医棚培训更多本地医者。臣恳请摄政王准奏,让这些法子尽快落地。”

赵正接过策论,翻开看了两页,便递给赵江月:“江月,这续推策就由你主理,苏琬琬、慕容芷、柳萱等人协助——你们都是从民生里走出来的,懂百姓要啥,定能把事办好。”

赵江月接过策论,指尖划过“互市坊”“织艺课”的字样,忽然想起巡境时看到的场景:灵州粥铺的炊烟、陇西灌渠的流水、江南水田的新犁、敦煌商路的驼铃。他躬身道:“臣定不辱命!往后每推一项新政,必先问百姓意见;每落地一件实事,必查百姓收成——绝不让新政成‘纸面文章’,绝不让百姓空盼一场。”

殿内的气氛越来越暖,论布把青稞穗分给殿内众人,每人手里都攥着一粒饱满的青稞;阿古拉展开羊毛毯,铺在殿中央的地面上,中原福字与回纥卷草纹在阳光下格外鲜亮;王老铁则把双用犁模型放在屏风旁,与屏风上的匠坊画面相映成趣。

当夕阳透过太极殿的窗棂,洒在保民金印上时,赵正宣布:“新政,至此圆满!往后岁月,当以护天下安稳,传民生之福为念!”

殿内众人齐声应和:“护天下安稳,传民生之福!”声音透过殿门,与宫外百姓的呼喊合在一起,在长安的暮色里久久回荡。

张阿婆走出太极殿时,手里还攥着那袋粟米,她要把这米带回灵州,熬成青稞粟米粥,告诉粥铺的伙计们“宫里的摄政王和陛下,都尝过咱们流民的安稳饭”;论布则要快马赶回吐蕃部落,把殿内的事告诉族人们“朝廷要推更多好政策,咱们的日子会更红火”;王老铁则要去匠坊,把双用犁模型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告诉工匠们“摄政王说了,咱们的犁,能护天下百姓的粮”。

赵江月站在殿门口,捧着“保民金印”,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张阿婆的布衫、论布的吐蕃袍、王老铁的匠坊褂,在暮色里汇成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暮色渐浓,长安的灯火次第亮起。太极殿的十二面屏风,在灯火里映出清晰的画面;殿外的朱雀大街,百姓们还在谈论新政的好处;城郊的蒙学里,孩子们在灯下写着“民为贵”的字样;匠坊的铁砧上,还响着打犁的声音。

(第二百八十章完)

——第五卷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