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心桥暗渡(2/2)
顾锦城艰难地将目光聚焦在她脸上。宋墨涵的眼神清澈、专注,充满了专业的冷静和个人的深情。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他紧绷的身体一点点松弛下来。宋墨涵这才对护士点头示意,注射顺利完成。
这一夜,宋墨涵寸步不离。她不仅是在进行医疗监护,更是在用她的存在,为他构筑一道抵御生理和心理双重风暴的堤坝。后半夜,顾锦城的疼痛逐渐缓解,沉沉睡去。宋墨涵靠在椅背上,疲惫却毫无睡意,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沉睡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混合着心疼与坚定的复杂情感。这是一种超越寻常夫妻的羁绊,是在生死考验和极端困境中淬炼出的信任与托付。
顾锦城的这次病情波动,也引出了康复科另一位重要人物——科室主任,林向远主任医师。林主任年近五十,技术精湛,为人严肃谨慎,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持开放态度但要求极高。他对沈南舟力主的、引入非专业医疗人员(李铮等人)参与深度康复的方案,始终有所保留。
在针对顾锦城肠道问题的会诊上,林主任提出了质疑:“沈博士,我理解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但患者目前身体状况不稳定,引入外部刺激,即使是积极的,是否会增加他的负荷?我们需要更稳妥的方案。”
沈南舟从容回应:“林主任,您的顾虑很有道理。但我们评估认为,顾队长核心的心理创伤之一在于‘失控感’和‘无力感’。适度地、在可控环境下让他重新体验‘掌控’和‘被需要’,可能比单纯的药物和支持更能从根本上促进他身心整体的恢复。这次的身体不适,恰恰说明他需要更强大的心理支撑体系。”
秦怀远教授虽然已离开,但他的观点显然影响了沈南舟。沈南舟继续道:“我们可以把每次介入的强度、时长、内容都进行精细化设计,并加强监测。宋墨涵医生全程主导,确保情感基线稳定。”
林主任沉吟片刻,目光转向宋墨涵:“宋医生,你在一线,你的判断至关重要。你认为风险可控吗?”
宋墨涵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林主任,我相信‘桥梁计划’的方向是正确的。我无法保证百分百没有波动,但我能第一时间识别并处理他的情绪反应。而且……我看到了这种方式对他内在力量的唤醒,这是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我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并全力优化执行细节。”
宋墨涵的专业和坚定,打动了林主任。他最终点头同意按修订后的方案继续,但要求更频繁的汇报和评估。这次小小的分歧与解决,不仅体现了医疗团队内部的严谨与协作,也让宋墨涵的角色从单纯的治疗执行者,向更具主动性的方案推动者迈出了一步。
----
经过这次病痛的小插曲,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的关系似乎又深了一层。那种依赖,不再仅仅是弱者对强者的依附,更添了一种在风雨同舟中形成的、近乎本能的默契与信任。
一次午后的放松训练中,萧雅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引导顾锦城进行呼吸调整。宋墨涵坐在他身边,闭着眼,同步着他的呼吸节奏。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忽然,顾锦城极其缓慢地、试探性地,将他那只能动弹的右手,覆上了宋墨涵放在膝盖的手背上。
宋墨涵心中一颤,睁开眼。顾锦城并没有看她,依旧闭着眼,仿佛只是无意识的动作。但他的手掌温暖而带着薄茧,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她没有动,任由他握着,只是翻转手掌,与他十指轻轻相扣。
音乐流淌,时光静默。没有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这座用坚韧、温柔、信任和生死考验共同搭建的心桥,正在无声无息间,跨越创伤的深渊,将两颗紧紧相依的灵魂,渡向希望的彼岸。淬火成钢的硬汉,与润物无声的柔情,在这特殊的战场上,完成了又一次震撼人心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