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工程师(2/2)
宋墨涵手腕微颤,却没有挣脱,任由他握着,轻轻摇头:“我是医生,比这更紧急的情况也见过。”但停顿了一下,她垂下眼帘,长睫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低声道,“但看到是你出事,我的心……还是会像被揪了一下。”
这句近乎告白的话,轻柔却有力,让病房里的空气瞬间变得粘稠而温热。顾锦城握着她手腕的力道微微收紧,深邃的目光如墨,紧紧锁住她:“墨涵,我……”
“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休息,让损伤的组织恢复。”宋墨涵却像是被自己突然的坦率惊到,轻轻抽回手,动作利落地替他掖好被角,转身快步离开了病房,只是那悄然泛上耳根的红晕,泄露了她此刻并不平静的内心。
顾锦城望着她略显仓促却依旧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极淡却真实的笑意。这次意外的伤痛,像一道裂缝,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她冷静专业面具下,那份独属于“宋墨涵”的、对他个人的深切牵挂。
---
夜里,顾锦城因为腰伤的不适和思绪纷扰有些辗转难眠。宋墨涵查完房后仍不放心,特意过来查看,见他醒着,便顺势坐在床边的椅子上陪他说话。
也许是身体的不适削弱了平日的心防,也许是病房窗外淅沥的雨声和柔和的夜灯营造了太过温柔的氛围,顾锦城罕见地主动提起了战场上的事。他讲述的不是宏大的战役背景或辉煌战绩,而是一个细微的片段:一次漫长的野外潜伏,他和战友们深秋时节被困在冰冷刺骨的泥水里整整两天两夜,饥寒交迫,体力逼近极限。当时唯一支撑他保持清醒和意志的,是怀里一张被体温和雨水浸得模糊的、家人的旧照片。
“那时候就在想,如果能活着回去,一定要珍惜脚下每一寸坚实的土地,珍惜身边每一个重要的人,不能再辜负时光。”他的声音低沉平稳,却在寂静的雨夜里格外清晰,敲打在宋墨涵的心上。
宋墨涵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目光柔和地落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她想起在凤台村,那个同样雨水冰冷、疲惫不堪的夜晚,收到他发来的那张宣告重新站立的照片时,自己内心涌起的巨大暖流和难以言喻的力量。她轻声开口,接过了话头,讲述起救援时遇到的一位小战士,才十八岁,小腿被垮塌的房梁压伤,血肉模糊,却坚持要让其他重伤员先接受治疗。
“他看着我说,‘医生,我不怕疼,我就怕以后不能跑步了,不能再和班长一起出任务了。’”宋墨涵的声音微微哽咽,“那一刻,我特别想你,也特别能理解你们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近乎本能的牺牲和担当。”
两颗心,在不同的时空,因为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信念和对生命价值的同等尊重,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与贴近。他们低声谈论着死亡边缘的恐惧、重任在肩的责任、废墟中的希望,这些沉重的话题在彼此的倾听、理解和共情中,悄然融化,化为了滋养感情的深厚养分。
顾锦城伸出手,轻轻覆盖在宋墨涵放在床边的手上。她的手微凉。这一次,她没有丝毫躲闪,停顿了一秒后,反而翻过手心,与他十指缓缓紧扣。冰冷的病房里,体温通过紧密交握的双手无声传递,诉说着比任何言语都更为深沉笃定的情感。
---
腰伤在宋墨涵的精心照料下迅速好转。顾锦城的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和循序渐进,他也和李正成了固定的训练伙伴。两人互相督促动作标准,也互相打气克服瓶颈期。宋墨涵则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调整着两人的方案,她注意到顾锦城在帮助李正的过程中,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和发力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意外收获。
一个傍晚,训练结束,其他人都已离开。顾锦城叫住了正准备回办公室整理资料的宋墨涵。夕阳的余晖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满整个训练室,给他挺拔的身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他站立的身影虽然还需助行器支撑,却已显得稳定而有力。
“墨涵,”他看着她,目光坚定而温柔,如同浸透了夕阳的暖意,“等我的体能和战术考核通过,能正式重新归队的那天,我有话对你说。”
宋墨涵的心猛地一跳,似乎预感到了那话语的分量。她迎上他深邃而清澈的目光,那里不再有受伤初期的迷茫和挣扎,而是充满了清晰的目标和沉稳的、关于未来的期待。她轻轻点头,唇角不由自主地漾开温柔而坚定的笑意:“好,我等着。”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冲动的誓言,只是一个关于未来的简单约定。但他们都明白,这个约定背后,是历经生死考验淬炼出的信任,是硝烟与硝毒水交织出的深刻理解,是两个同样强大而独立的灵魂的相互吸引、彼此支撑与共同成就。
不久后,远方的凤台村,何卫红寄来了信件和照片,家园重建已经打下地基,初具雏形。她在信末再次诚挚地邀请他们回去看看。顾锦城看着照片上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新房框架,对身旁的宋墨涵说:“看来,我们得加快进度了。”
星光再次洒满康复中心花园的小径时,他们的手自然而然地紧紧相握。爱情在使命与信仰的熔炉中淬火成钢,不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悸动,更是与家国情怀、职业担当深度融合后,焕发出的更加持久、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光芒。前路或许仍有挑战与未知,但彼此为伴,便觉无所畏惧。